當草莓還看起來紅潤飽滿,炭疽病可能早已潛伏其間,悄然擴散,農民卻往往只能在作物顯現病徵時才發現異常。為了讓作物也能提早「快篩」,國立嘉義大學機電工程學系洪敏勝教授在 110 年主持的《應用微流體技術與智慧型手機於溫室作物病害檢測與監控》研究計畫,發展出一套結合微流體平台與手機辨識的植物快篩系統,讓 AI 演算法與磁性奈米技術攜手上場,成為農業的智慧醫師。
草莓病了,怎麼發現的最快?
炭疽病是草莓育苗期最令人頭痛的敵人。由真菌病原 Colletotrichum 屬引起,這種病害在臺灣潮濕溫暖的溫室環境中尤其容易擴散。一旦感染,不只葉片出現黑斑,整株苗可能很快枯萎,導致損失慘重。
「炭疽病就像潛伏期長的病毒,等農民看到病徵時,病菌早已傳遍整座溫室。」共同參與研究計畫的嘉義大學園藝學系江一蘆副教授說。更棘手的是,草莓常以走莖繁殖,也就是母株會長出細長的「匍匐莖」,在節點處長出小葉與根系,深入土壤後就能成為新植株。這種繁殖方式雖然快速方便,能大量複製同一品種,但一旦母株帶病,走莖繁殖就會把病原一併傳給新苗,整批作物都可能淪為帶原者。傳統仰賴「目視觀察」或「送驗 PCR」的方式,已難以應付這類潛伏性強、擴散快的病害。
過去農民若想確認是否感染炭疽病,得將樣本送至農業部農業試驗所,經過核酸萃取、反應與比對,常需 2 到 3 天時間。這種「慢半拍」的節奏,讓農業防疫始終處於被動。
如果植物也能快篩?
研究團隊思考:如果人類遇到病毒時,可以用快篩試劑迅速確認感染,那是否也能為植物打造類似的「快篩棒」?這套檢測系統的核心,就是「植物版的 PCR 快篩+ AI 醫師」。
透過微流體平台,團隊設計出一個縮小版的實驗室裝置,讓農民可以在田間就完成「取樣-反應-判讀」整套流程。樣本只需從草莓葉片上擷取一小段組織,滴入平台後,便能啟動一連串微型化的生物分析過程。
這個平台就像是一座只需要幾滴液體的迷你化學實驗室。核心材料是磁性奈米粒子,可以簡單理解為「專抓壞人的磁鐵警察」。這些粒子經過生化修飾,只會被特定病原的 DNA 吸引。一旦草莓樣本中有目標病菌,這些磁鐵就會「抓」住它們,並在外部磁場作用下集中起來。
同時,平台會使用雷射加熱方式,觸發 DNA 複製反應,類似於 PCR 中的熱循環。為了提高反應效率,團隊還開發「電滲流混合技術」,讓樣本與磁性粒子在微小空間中快速充分混合,將原本需耗時數小時的流程,濃縮至不到一小時內完成。
光靠磁鐵抓到病毒還不夠,還需要一個清楚可見的「紅線」。這時金奈米粒子登場,扮演類似快篩試紙中的顯色劑角色。當與目標 DNA 結合後,這些粒子便會產生顏色變化,若有病菌存在,就會轉為可辨識的紅棕色,沒有則維持透明。
但如何判讀顏色變化?研究團隊開發專屬 App,利用 OpenCV 影像演算法自動讀取顏色差異。只需用手機對著微流體平台一拍,AI 就能告訴你:「有病」或「沒病」。
你可能會想,為什麼不用熟悉的快篩試紙就好?快篩試紙固然便宜,但試紙必須要累積一定量的病原體,才能正確顯示「紅線」,而潛伏的炭疽病,並沒有足夠的病原體能讓試紙正確顯示。為了能捕捉早期感染訊號,才請 AI 分析顯色劑的顏色,察覺難以看見的顏色變化。
這樣的設計,其實就是為了彌補傳統快篩靈敏度不足的問題。試紙雖方便,卻容易錯過病害初期的低濃度訊號,一不小心就會出現「假陰性」,讓人誤以為沒事。研究團隊改用磁性奈米粒子當「DNA磁鐵」,先把潛藏的病原集中起來,再讓金奈米粒子透過顏色變化當作警報訊號,最後交由手機 App 搭載的影像演算法讀取色差。這樣一來,就能比傳統方法更早、更準確地抓出那些「看不出來卻已感染」的作物。
實際應用時,農民只需依照操作指示將樣本放入試劑管,再倒入平台,按下 App 啟動檢測,不到 60 分鐘即可獲得判讀結果。整套系統不仰賴昂貴實驗室設備,不需冷藏、不需專業人員,完全為「田間使用」設計。
此外,這套系統的硬體與軟體都可模組化擴充,未來可搭配感測器、氣候資料等,發展出更完整的「智慧病害監控平台」。
不只草莓,還能篩番茄、芒果甚至稻米
目前這套系統已可準確辨識草莓炭疽病的幾種主要菌株(如 C. siamense、C. fructicola、C. karstii 等),但它的應用潛力遠不止如此。只要換上不同的DNA標靶序列與分析模型,平台即可「轉職」篩查其他作物的常見病害,如番茄斑枯病、稻熱病、芒果炭疽病等。
未來若搭配植物病害影像資料庫與氣象預測模型,甚至可以做到「病害爆發預測」,提前讓農民準備防治措施,而不是等到病徵出現才來處理。
這樣的邏輯,就如同將疾病管理從「被動治療」推向「主動預防」,而AI與微流體,正是這場革命的關鍵工具。
AI 農醫生的誕生,需要怎樣的人才?
這場看似農業領域的創新,其實融合了生物醫學、機械設計、程式開發、資料科學與應用軟體開發等多重技術。從病菌 DNA 設計、磁性粒子反應控制、光學成像到手機 App 介面,沒有哪一項是單一專業可完成的。
「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懂植物也懂 AI 的人,是能寫程式也會設計機構的人,」江副教授說。「如果你是個對自然感興趣的孩子,同時又愛玩電腦,那你就是未來智慧農業需要的研究者。」
對高中生來說,這不只是科展題材,更是跨入智慧農業世界的起點。從參加農業機器人競賽,到設計病害辨識的影像模型,這些都可能成為改變農業現場的關鍵一環。
為植物建一座「快篩防線」
當我們享用一顆甜美的草莓,很少人會想起,這顆果實曾面對過病害的威脅與農民的焦慮。雖然此項技術仍在開發與驗證階段,相信在不久的未來,透過 AI、奈米技術與手機演算法,我們有機會為作物建立一套如 PCR 般敏感的快篩防線。
這是科技的進步,更是科學與生活的連結。當技術真正走進田間、握在農民手中,智慧農業的願景才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守護糧食與安全的堅實力量。
採訪國立嘉義大學園藝學系江一蘆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