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碘系列專題報導(六):誰說台灣不缺碘?

104/05/21 瀏覽次數 8939
最近在校園中向近百位大學生調查台灣人有缺碘問題嗎?回答「沒有缺碘」的比例是56%,回答「有缺碘」的比例是36%。再問自覺碘營養狀況如何,回答「充足」的有66%,回答「不足」的有24%。民眾一般認為台灣是個海島,而且我國使用碘鹽,因此不可能有缺碘問題。不管個人的認知或感覺如何,鑒於碘影響腦神經發育和認知功能,個人與國民的碘營養狀況應該有實證根據,才能確保世代的健康。

碘是人體的必需營養素,必須從食物中獲取。食物中的碘則從自然界的土壤和水質而來。大部分的動植物含碘並不多,只有海產動物和植物有堆積碘的能力,其中某些海藻類的累積能力特別強。

碘與碳或氮元素一樣,在自然界的生物界與無生物界之間不斷地循環利用,稱為生物地質化學循環(biogeochemical cycle)。人類飲食的碘含量受這個程序的影響。碘的循環包括:海洋釋出(oceanic release)、洋面與空氣轉移(sea–air transfer)、光化學轉型(photochemical transformation)、氣懸膠體吸附(aerosol uptake)、陸地沉積等步驟。

空氣中的碘來自海水與海中植物。海水中含有豐富的碘酸鉀離子(IO3−)和碘離子(I),總濃度大約是0.4~0.5μM,可供海中的生物利用。碘酸鉀離子的濃度範圍是0.2~0.46μM,表層較低,深層較高。表層海水的碘離子濃度約為0.1μM,深達200米以下就減少到0.01μM。溫度也會影響濃度,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海中植物生命力高,會將碘酸鉀離子代謝成碘離子,因此海水的碘離子濃度比溫帶為高。表層海水中的碘離子經光反應還原成碘分子而散入大氣。另外,生存於海中的微藻類和巨藻類,它們的組織結構中含碘特別豐富。當巨藻植物受到光照、化學性或氧化性的緊迫時,會將含碘的有機氣體如甲基碘、二碘甲烷等釋入大氣之中。

空氣中的碘化物會接受光能,進行分解和氧化反應,形成安定性較高的無機分子和微小的氣懸膠體粒子。顆粒聚集變大,就隨著下雨或塵粒而降到地面與淡水河川。土壤與水中的碘可供動植物利用,並進入人類的食物鏈。然而土壤中的碘離子和碘酸根離子都很容易隨水的沖蝕而流失。

台灣海域的碘濃度似乎沒有資料,若根據以上的原理推測,台灣地處亞熱帶,表層海水的碘離子濃度較高,釋入空氣的碘也較多,隨著雨水降到地面與河川的碘應該不少。然而台灣的中央有山脈而河川短促,雨量雖大但水流湍急,土壤與水中的碘快速沖流入海而很難保留。從日據時代的營養調查已經知道,台灣居民盛行的十大疾病中,地方性甲狀腺腫大名列第五,略低於維生素A和鐵的缺乏,以及寄生蟲病。

台灣能夠消除甲狀腺腫大全靠國家於民國52年啟動「實行食鹽全面加碘計畫」,民國55年10月起全省普遍供應,民國56年普及至澎湖。民國60年4~5月進行全省學童甲狀腺腫之調查,盛行率從21.6%降至 4.3%。然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食鹽自由進口,市面上各種訴求天然、有機的鹽品遠遠多於碘鹽,民眾並無法了解其營養健康價值,使國人缺碘的風險大幅升高。

如果沒有明確而穩定的數據,誰能說台灣不缺碘呢?(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食品營養與安全之民眾科普教育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陳信宏|長榮大學保健營養學系
審校:陳信宏|長榮大學保健營養學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