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心石舅名稱的來源
植物界常常可以看到以某個植物名稱為主,再加上「舅」字做為另一種植物的命名,這些植物有屬於同科也有不同科的,如雞油和雞油舅、欖仁和欖仁舅、烏心石和烏心石舅等。
植物名稱中有舅的意義在於「像」,從人類遺傳的角度,子代身上有一半基因來自於母系,因此「像」自然不在話下,尤其在傳統的農業社會,母舅的地位更是重要。俗話說:「天頂天公,地下母舅公。」在在顯示文化背景影響植物的命名。
木蘭科的重要性
恩格勒和伯蘭特植物分類系統把木蘭部(目)歸為原始花被植物,具有離瓣花和雄蕊多數的特徵,同時具有和單子葉植物相同的3倍數花被片性狀。郝欽森分類系統把木蘭部假設為被子木本植物的前身,Cronquist氏的分類系統也把木蘭科歸屬於最原始的木蘭亞綱。木蘭科的古老價值屬於演化史中早期的植物,受到各宗派分類學家的一致認定。
地球最近的一次冰河時期是更新世,距今164萬年至1萬年前。蔣鎮宇發現烏心石舅的兩種優勢細胞型CI和EI,代表著最早期烏心石舅親代的模式標本,估計烏心石舅存在的最高峰時間早於更新世冰河時期,是冰河孓遺植物。
烏心石舅的分布和數量
木蘭科烏心石舅是臺灣唯一木蘭屬原生植物,早已列為瀕危稀有性類。族群喜歡生長於南部山區的稜線地帶,海拔從400~1,800公尺;地理分布則以楓港溪以南的恆春半島山區為主,東部最北端可以到太麻里山區。伴生植物常有殼斗科和大明橘,在大武山區,甚至和臺灣油杉同時分布於稜線一帶。
在南仁山區,迎風坡和背風坡都可見到烏心石舅的分布,惟迎風坡的植株較低矮,背風坡的植株較高大。島嶼生態分為內陸島嶼和海洋島,臺灣高山林立,許多瀕危植物包括臺灣柯、柳葉柯和烏心石舅,都以內陸島嶼的型態分布保存至今。
以萬里得山的族群而言,植株於每年2~3月是葉子的展開期,於4~5月是花的開放期,7~9月則是果實著生期,10~11月是果實成熟期,有些著果果實可以在樹上開裂後保存至隔年2月。烏心石舅在南仁山區不易結果,據觀察,單株在著果後,除颱風外,赤腹松鼠和大赤鼯鼠啃食常導致大量的落果,使結實量大減。
此外,烏心石舅是頂生花果,高大母樹的未成熟頂生果呈綠色,不易觀察。在量少和不易觀察的情況下,花果期觀察常可能誤判,僅能從母樹的不同角度盡可能掃描每個枝條頂端,得到最真實的結果。
烏心石舅的繁殖研究
有性繁殖是可保有最大遺傳資源和種類多樣性的繁殖方式,異花授粉的種類所產生的種子資源,同時保存了各種的基因資源。兩棵樹以上便可以進行基因交流,當植物順利生產出正常發育的種子時,最少知道讓這一植物發育失敗的基因並不存在。若有更多棵樹參與基因交流,可以經由天擇篩選出致死變異少且較適應於當時環境的植物。
烏心石舅的果實呈綠色,能結成具發芽能力的種子稀少,尤其當結實年是種子歉收的年分時,更增加採種的困難。經過初步發芽試驗,確認烏心石舅屬於異貯型種子。用剛成熟的種子以及播方式進行發芽試驗,在3周內就可有89%的發芽率。顯見無法產生大量種苗的決定因子,並不是發芽障礙所造成的,而是大量落花、落果,生殖敗育所造成的。
對於具有性生殖障礙或種子生產歉收的種類,當需要生產大量苗木時,無性繁殖是有效的替代方案。其中扦插更具有降低生產成本,以及方便快速的優點,若環境控制得宜,從春天到秋天都可生產苗木。
利用扦插繁殖把插條插入沙床6個月後,控制介質在最佳的溼度和最低的汙染,可使經過NAA 3,000 ppm和5,000 ppm處理過的苗木發根。以嫁接方式,即使同一株的接穗和砧木互接,仍是100%死亡,因此確認嫁接是無性繁殖最不可行的方法。
高壓方法利用NAA 2,000、3,000及5,000 ppm處理都可使其發根,最快於1.5月就開始長根。其中經過NAA 3,000 ppm處理後,可達到最多的根系;經過NAA 5,000 ppm處理後,會誘導出主根產生。唯一的缺點是必須有足夠的苗木做為高壓繁殖的材料,且苗木在幼齡時,每次最好僅實施一個枝條,否則失敗機率很高。
稀有植物復育的哲學
試驗研究在於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不能一直停留在頭痛醫頭和腳痛醫腳的方式,應有先見之明。如果視問題為一個敵人,兵法有云:「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當我們認為保育瀕危稀有植物是如此重要時,便必須假設和準備好未來環境變遷造成脆弱物種滅絕是可能的。因此,必須為每一種瀕危稀有生物找到繁殖方法,以便未來在關鍵的時刻就可以直接應用。
有位哲人如此說:「以思想來產生力量,從良善的動機出發,再配合鍥而不捨的毅力,世間上的工作就再也沒有什麼難的了。」套用在稀有植物繁殖復育上,就目前所見繁殖難度最高的就是烏心石舅、臺灣柯和柳葉石櫟,當這些種類都可以克服時,其他種類就可以嘗試複製。但要完全清楚每種瀕危珍稀植物的最佳繁殖方式,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誌謝
感謝林業試驗所林武得、潘建忠、潘明杰、吳芯慧、賴玉珊等人協助試驗研究,在此一併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