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恐龍的軟組織化石

102/10/30 瀏覽次數 12024
1999年,美國北達科他州白堊紀晚期(6千600萬年前)地層中,出土了一個罕見的恐龍化石。研究人員為牠取了個渾名,叫達科他(Dakota)。

達科他屬於鴨嘴龍中的艾德蒙托龍,是素食恐龍。這種恐龍化石並不罕見,美國與加拿大都發現過。但是,英國的研究人員最近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在達科他化石裡發現了皮膚、肌肉包膜、肌腱或變性的膠原蛋白纖維等軟組織。偶爾,古生物的骨骼化石並沒有完全石化,殘留著一些原有骨骼的物質;有些恐龍的皮膚留下了印痕化石。但是達科他的情況實在罕見。

首先,牠的四肢與尾巴部分皮膚的表皮層保留了下來,平均厚度2.5~3.5 mm(毫米)。(按,人類的表皮層 0.8~1.5 mm;犀牛15~25 mm;河馬 15~20 mm;大象 10~15 mm。)

以顯微鏡觀察這一皮膚化石的橫斷面,還可以看見其中有類似細胞的結構,直徑5~20微米,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其中有胺基酸。胺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因此那些類似細胞的結構可能是殘存的細胞。

先前科學家曾在骨骼化石中發現過完整的蛋白質,可是有人不認為那些蛋白質是化石動物遺留的,它們可能是侵入化石的微生物的,或者是源自發掘、採集、處理過程中的污染。這個達科他化石表皮中殘存的是胺基酸,而不是完整的蛋白質,科學家反而傾向於相信:那些胺基酸是恐龍本身的蛋白質,因為變性、解組而留下的。

總之,這個恐龍化石大概因為石化過程特別快,才能把部分的生物分子及時裹住而保存下來。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