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人與機器人互動:序言
103/04/29
瀏覽次數
11137
林宗德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機器人學是受大眾文化影響頗深的學科。不只機器人(robot)此字來自捷克作家恰佩克的戲劇作品,機器人學(robotics)這個字也是來自科幻作家艾西莫夫的發明。不過,人們對於機器人的印象和想像,也因為大眾流行文化的強烈滲透,而與現實情況有不小的差距。一說到機器人,立刻在我們的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漫畫或電影裡上天下海無所不能的人形機器人。但在現實情況裡,數量最多的還是工廠裡幫忙組裝、噴漆的工業機器人。
大眾流行文化裡的人形機器人形象,的確激發了許多機器人學家的熱情,嚮往有一天機器人能走入家庭。不過,目前的機器人擅長的還是接受固定指令,在有限的範圍內精確、快速的動作,我們常常一望即知它們的功能以及正在進行的工作。然而,既然我們設想進入日常生活中的機器人,不會是像工業機器人那樣只管執行機械性重複動作的工具,那麼,我們如果想要它們做種種不同的事,它們能夠瞭解嗎?或者,我們能夠從它們的反應,判斷它們有沒有遵照指令做事嗎?這些都是人形機器人研究上的困難問題。
儘管研究上困難重重,但不管是一般人還是研究者,都還是對人形機器人滿懷嚮往。最近的一個事件,剛好提供了我們瞭解人形機器人的切入點。日本的人工智慧學會,為了讓旗下發行的科技類期刊「人工知能」(人工智慧在日本稱為人工知能)更有親和力,公開徵求封面插畫,並且在2014年1月出版的期刊封面上,刊載了票選最高票的插畫。插畫中是一個著長裙、蓄長髮的年輕女性,站在看似是書房的房間裡,一手持書,另一手則拿掃帚。唯一可供辨別「她」與人類不同,實際上是個機器人的,只有背後連接的那條電纜線。學會編輯宣稱,此插圖要傳達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人工智慧」、「吸塵器有人工智慧」。期刊一出刊,立刻因為封面插圖引發了爭論。有些人認為,即便機器人理應沒有性別可言,但這幅圖卻反映著「做家事者是女性」的性別刻板印象,有性別歧視之嫌。「人工知能」期刊的編輯委員會在2014年1月9日刊登啟事,說明往後會對封面插圖的選擇更加謹慎。
除了性別刻板印象之外,繪圖者(是位女性)對於插圖的說明,以及編委會的啟事中,都提到了與機器人外形有關的問題。繪圖者自稱她使用擬人化的表現技巧,是為了描繪融入日常生活的人工智慧。編委會的啟事則提到,也有人以技術上的理由對插圖提出異議。這促使編委會想再進一步探討,搭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外觀應該如何設計的問題。
這個事件清楚說明了,機器人長的是什麼樣子,不管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或者是在學術研究上,都十分重要。市面上不是已經有許多暢銷的掃地機器人了嗎?為何人們還是執著於具有人類外形的掃地機器人呢?具有類似人類的外形才有辦法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嗎?
具有人類外形的機器人的確有其吸引力。在面對人形機器人研究上的困難問題,讓它們在教育、照護、協助處理日常生活事務等工作上真正實用化之前,機器人學家們發現,如果能讓人願意與機器人持續互動,甚至與它們建立如同人與人之間一般的長久關係,就可能讓它們未來在執行工作上更加順暢。而類似人類的外表,是建立長久關係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能讓人與機器人持續地互動,就是近二十年來,在機器人學領域方興未艾的社會機器人(social robot),以及人-機器人互動(human-robot interaction,簡寫為HRI)領域關注的問題。社會機器人是指能夠與人們形成社會互動,例如對話、解讀表情及動作,甚至能透過眼神和表情,表現出自己的情緒甚至個性的機器人。而HRI的目的,則是要瞭解人們面對不同外形和反應的機器人,會有什麼反應以及為何會有這些反應,以便設計出人們樂於與之互動的機器人。
除了少數動物型機器人的成功應用之外,具備社會互動能力的人形機器人多半還處於實驗階段。也正由於這類機器人還未如同工具一般有明確的功能定位,HRI領域的研究成果也就更加重要,可以讓人們更願意與機器人互動,以便它們能有機會與人們共同生活。為了瞭解人們面對機器人的反應,HRI需要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如心理學、認知科學、生物學等;在檢證實驗結果上,HRI也常常採用長期觀察法,觀察人們與機器人的互動;而在探討人與這類機器人長期互動的後果上,社會科學和哲學也扮演一定角色。本專輯將從機器人的外觀、身體、情緒,以及互動等角度.例示HRI這個跨越許多學科的領域,以及它所引發的一些議題。
人與機器人互動(一):擬人化
人與機器人互動(二):機器人的外表(上)
人與機器人互動(三) :情緒
人與機器人互動(四) :機器人的外表(下)
人與機器人互動(五) :遠距互動
人與機器人互動(六) :身體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電機科技新知與社會風險之溝通」執行團隊撰稿/103年/02月)
責任編輯:
楊谷洋|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暨科技與社會中心智庫研究團隊
機器人(75)
人形機器人(14)
科發月刊(5210)
推薦文章
113/06/28
碳封存是臺灣淨零解方之一,如何兼顧環境及社會、經濟的需求?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6/28
做 3D 晶片就像蓋摩天大樓?如何在有限空間內讓 AI 晶片更強大?——專訪陽明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系劉柏村教授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iNaturalist(愛自然)——全民參與,一起保育大自然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7/31
從廢輪胎到你的新鞋,橡膠如何在技術、商業與環保間平衡,賣出新高度?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