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美加州州長簽署地震預警系統法案

102/10/22 瀏覽次數 13657
新聞報導

美國加州州長傑瑞.布朗(Jerry Brown)簽署一項法案,宣布在2016年前,加州州政府地震服務局將募集資金、建置全州的地震預警系統,讓數百萬加州州民在強烈地震來臨前幾秒,可獲得立即應變警訊。

此系統預計花費8千萬美金建造,使用年限5年。法案規定這項資金不得來自州政府經常預算,但未特別說明募款來源可否是聯邦政府總預算或私人機構。

加州參議員艾力克斯.派迪拉(Alex Padilla)認為:「我們需要立即建置地震預警系統,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可否在下次大地震來臨前擁有它。」

地震預警系統的原理,是根據先偵測到的「快速移動震波(fast-moving shock wave)」,並計算地震可能的強度,在具破壞力的地震波抵達前,預先對民眾發出警告。地震預警訊息有讓疾駛火車立即煞車、車輛及時駛離公路、人們就近掩蔽等作用。然而,建置此類系統時效,美國已落後墨西哥、日本及其他易發生地震的國家。

科學家解釋,地震預警系統並無法預測地震,對於位在震央的居民也不會有幫助,但對於震央周遭的居民,則能有所助益。

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及引發的海嘯,數百萬名日本居民因為在地震波抵達前40至60秒,即透過手機與廣播接收到警示,立即做必要的疏散和走避,避免了傷亡發生。

近年來,美國地質調查局不斷測試、發展出地震預警系統雛形,能夠發送出預警訊息給加州20多個團體,大部分是科學家。今年三月,該系統也在加州河濱郡發生芮氏規模4.7的地震前30秒,立即發出預警。

一個完整的地震預警系統,將能提升目前的地震監測站功能。未來加州政府將在地震好發地區,如舊金山附近的聖安德烈亞斯斷層,南加州的聖哈辛托斷層,增加440個地震感應器。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地震預警系統的原理,是地震發生時震央會先傳遞出P波(初達波、縱波、本文中的「快速移動震波」),其波速每秒約6.5公里;隨後具破壞力、波速約每秒3.5公里造成地面震盪的S波(剪力波、橫波) 才傳遞到。科學家利用偵測器先測得地震P波,並快速分析解讀出地震震源、規模、震度,再通過電訊系統或網際網路將訊息傳遞給民眾及災難管理單位。

依照運作方式,預警系統區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前端偵測式(front detection),又稱為區域型地震預警系統,利用地震儀偵測地震資訊,對於震央周邊區域即時預警,包括廣播、手機等速報。中央氣象局已在2004~2009年的「強地動觀測計畫」中,具備預警系統技術ML10,並且在全臺設置100多個強震儀(accelerograph),當鄰近震央的3~5個強震儀受到P波觸發、偵測到地震後,系統便會收到10秒震波資訊,18~20秒後電腦計算出震央和各地震度,再透過通訊設備傳遞預警給距震央50~70公里外的人及設施,發揮預警效果;

第二類是現地偵測式(on-site warning),運用現地架設的強震儀來預警。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正在研發「現地型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希望能夠做到根據震央地表測得的資訊直接預警,並快速提供震度訊息,協助民眾對建築物快速評估。此系統已與台北市芳和國中、宜蘭縣宜蘭國小、嘉義縣中正大學、嘉義市港坪國小及中興保全公司合作,建立應用示範站。(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