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總務省統計,截至2014年1月,日本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達25%。人口結構的轉變、銀髮族人口大量增加,形成各種值得關注的社會及老人犯罪問題,間接影響國家社會政策的制訂。
歹徒覬覦的老人受害者
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1993年突破7%,正式步入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到2013年再增至12%,即將邁入老年人口超過14%的高齡社會(aged society)。
高齡社會是已開發國家必須面對的問題,尤其老人常成為犯罪案件中的被害人更值得正視。綜合相關研究:在生理上,老人因身體機能退化、生病,反應相對緩慢,常是歹徒覬覦的對象;生活上,老人擁有大筆退休金或房地產,以致成為詐騙集團或金光黨詐騙的「肥羊」;特別是老年婦女喜歡穿金戴銀,易引發歹徒歹念。
此外,老人作息固定,歹徒較易掌握下手的時機;而且,老人受害後,常常因畏懼報復而不敢報案,即使報案,也常因為無法將事發情形說明清楚,致使警務機關不易破案。種種因素使得許多歹徒喜歡選擇老人作為犯案目標。
高齡化社會的銀髮族犯罪現象
隨著老人人口比例增加,年長者的犯罪比例也有升高的趨勢。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刑事案件嫌疑犯人數,老年人口比例在2004年時為1%,至2013年時卻增至3%,其中以竊盜、賭博和公共危險罪占多數。
綜觀學者分析:就生理層面,老人犯罪常因生理機能衰退引發情緒管理失控,如血壓失常容易暴躁而發生憾事;就心理因素而言,老人多半固執,較易與他人發生衝突。例如,因小事與他人爭執甚至出手攻擊。此外,老人因嫉妒、疑心而動手傷人,甚至釀成命案;尤其獨居老人較常會因為情緒低落,缺少家人陪伴,容易出現自殺傾向甚至自焚行為,造成個人與公共危險。
相關研究也顯示,老人的犯罪類型常是不需耗費太多的體力的,像是毀謗、恐嚇、誣告等,甚至放火、竊盜、賭博、吸毒、或侵入住宅等。
社會不斷進步,老人不易適應迅速變遷的環境,加上老人退出職場後,逐漸與社會脫節,更難適應現實生活。許多老人的經濟不再寬裕,出現賭博、買樂透,玩股票等較為投機的行為,常是希望能在短期內獲得更多收入,使其常陷入險境而不自知。老人的判斷力與情緒控制力又逐漸退化,較無法同理旁人情緒反應,加上常希望在短期內獲得滿足的原始需求,一旦無法順利達成,就容易引發事端。
德國刑事政策學者李斯特 (Franz Eduard von Liszt) 曾指出,「最好的社會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Eine gute Sozialpolitik ist die beste Kriminalpolitik.)」,亦即要透過社會政策制定,創造友善老人的環境,老人犯罪者也成為執法者必須面對的特殊群體,希冀透過政府政策、社會的正向支持,實現「老者安之」的理想境界。(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犯罪問題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2014/07)
責任編輯:王曉玲|青少年團契輔導
審校:陳素梅|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暨財經法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