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創傷性腦損傷之健康照護

103/03/13 瀏覽次數 18195
創傷性腦損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也稱腦損傷或頭部外傷,是由外傷引起的腦組織損害,意指頭部遭受重鈍擊、穿刺傷、車禍等傷害所造成之損傷。腦損傷類型有兩種:

(1)閉合性腦損傷:於運動中的頭部遭受撞擊,雖頭部並未受到直接外傷,但在頭部快速前後運動時亦會造成閉合性腦損傷。(2)貫穿性腦損傷:快速移動的物體所造成,如子彈穿透顱骨所致。
 
根據估計顯示,每年有200萬人遭受腦損傷,約5萬人因為嚴重腦損傷而需要住院治療。腦損傷最常發生於15至24歲的男性,但在任何年齡階層都有可能發生。有些是輕微的,通常只要處理適當,症狀就會逐漸消失。而有些則較為嚴重,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的殘疾。
 
TBI症狀包含:認知能力下降、運動功能缺陷、知覺障礙、發音缺陷、語言表達能力變差、社交能力削弱、生理功能調節紊亂、情緒不穩。而在2-5%腦損傷患者中會發生癲癇症,在嚴重腦損傷或貫穿性腦損傷患者發生比例較高。

多數癲癇在腦損傷後立即發作或在受傷後第一年內發作,但也可能在數年後才會發作。而癲癇症分成兩種情況;嚴重或全身性發作和輕度或部分性發作。全身性發作亦稱「癲癇大發作」,為最典型的癲癇症。患者倒地不省人事,身體僵硬、痙攣性抽蓄,常伴隨尿失禁。

數分鐘後,發作結束,此患者昏昏欲睡,可能記不起有此發作。部份性發作稱爲「局部性發作」,可以是單純性的暫時失去對動作的控制或知覺,也可能是複雜性的出現精神恍惚,有某些單一動作。

大約 75% 的發作是部份性的,但也有很多最終會變爲全身性發作。2013年4月葉俊杰研究團隊發表指出,其中以男性經創傷性腦損傷後產生癲癇症風險較高,而通常罹患創傷性腦損傷地一年內容易有癲癇症狀發生。Prodam研究團隊研究得知,TBI患者因代謝改變引發成年人腺垂體功能減退症,進而造成胰島素阻抗和高三酸甘油酯血症。
 
Sousa(索薩)等團隊研究發現,腦損傷患者會因為缺血造成無氧代謝,促使以低效率方式驅動細胞,導致乳酸中毒。約60 %腦損傷患者因腦部缺血缺氧進而導致死亡。Bjork(比約克)等團隊研究表示,酒精及藥物的使用會增加危害TBI的風險。黃乃勤等研究團隊發現,嚴重腦損傷患者容易因癲癇發作造成腦部缺氧,為了降低癲癇症發生,則不需使用預防性抗藥物。
 
義大醫院施純全醫師表示,TBI是一個在世界各地的青年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對其健康照護產生極大的經濟負擔,故以另一方式替代醫學的治療,如針灸。

針灸是一種傳統醫學且廣泛使用。然而施醫生研究團隊於2013年6月發表得知,利用臺灣全民健康研究資料庫進行研究,針對罹患TBI患者進行針灸治療,研究證實其治療可以降低患者急診及住院次數,亦可減少其症狀與疾病,大大降低醫療費用的開銷。施醫師善於健康照護及臨床針灸,希望針對中風、癲癇症患者,提供傳統醫學方法造福民眾。
 
另外,對於TBI病人而言,黃體素是一種有潛力的神經保護治療藥物。黃體素之用於頭部外傷病人,可能與減輕炎症和神經細胞凋亡有關,有利於促進恢復和減少失能。目前,經動物研究證實黃體素可經由許多機轉來減少腦部續發性傷害,非常有可能成為TBI之治療藥物。但因數據尚未充分,故更需進一步研究探討及了解TBI的潛在治療效果及其機轉。(本文由科技部補助「健康醫藥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黃耿祥|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