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從棒球投手到數學學者–張介玉教授
103/03/11
瀏覽次數
19792
范賢娟
|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林茂榮
|
攝影
清華大學數學系張介玉教授非常年輕就獲得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的「晨興數學」銀獎,但他不覺得自己是個特別突出的學者,只是在求學過程中,遇到許多好老師,讓他從心無大志的普通學生,慢慢進入數學的殿堂,領略到數學之美,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飲水思源的庭訓
張教授小時候在鄉下長大,父親是位很有家庭責任感的好爸爸,自己很勤儉對家人卻非常慷慨。母親則是很傳統的婦女,任勞任怨,奉行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處世原則。
在學業上,他們勉勵小孩盡力即可,但對品格教育要求甚嚴,常教誨做人要飲水思源,懂得感恩,待人要有同理心。
數學的啟蒙因緣
張教授在數學上的啟蒙,應該從他中學時在補習班的數學老師黃耀林先生說起。黃老師同時也在美和中學教書,他們師生有著共同的興趣—打棒球,而美和中學是以棒球聞名的,因此黃老師常會跟學生分享美和中學點點滴滴的棒球故事。張教授覺得因為這樣的緣故,相較於其他學科,自己對數學的興趣多了些,和年輕的黃老師有著亦師亦友的感情。可惜的是,黃老師在張教授高三的時候因肺癌過世,不過這份感念,讓張教授到現在每年過年都還會去拜訪黃師母。
大學聯考結束,張教授選擇清華大學數學系就讀,除了被清華的優良學風吸引外,他認為清大畢業後也可以走向中學老師之路。
棒球場上的學習
但在大學4年、碩士班2年的生涯中,他花在棒球校隊的時間比花在數學上的多。在球隊裡,他很感謝彭文敏總教練的球技指導,特別是他的用兵哲學,讓他學習從團隊的角度來看事情,格局放大、眼光放遠,以及遇到事情如何思考。
張教授對棒球非常投入,雖然在數學系也碰到幾位優秀的老師,但張教授的心都在棒球場上,對未來就是希望當個中學數學老師,因此大三、大四還去修了教育學程。
真正進入數學大門
到了碩二下,張教授感覺做數學研究似乎也不錯,因此給自己一個嘗試念博士班的機會,也測試自己是否適合研究數學。此時,中研院的于靖教授已決定到清大數學系任教,系上平常就很關心張教授的賴恆隆教授以及碩士班指導老師林哲雄教授建議他去跟于教授,以後研究的路會比較寬廣。
就這樣,張教授開始親近于教授學數論,這對張教授而言是全新的領域,一切從零開始,加上于教授要求嚴格,張教授博士班期間完全投入在念書與做研究上,逐漸將過去在棒球場上的熱情轉化成對數學的熱忱。
于教授是個治學嚴謹的人,他跟學生討論數學,經常帶領學生也要求學生要從不同角度去看問題,並用自己的語言去詮釋數學定理的精神,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精髓,讀出味道,感覺出其中的深意。
聽演講也有竅門
當時的于教授是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數論相關的活動都在中心舉行,這個中心是一個國際學術交流的平台,邀請許多國際一流的學者來演講。以前張教授雖然也聽過一些演講,但不會像念博士班時接觸得這麼頻繁,層次也沒這麼高,讓他的視野開始不一樣。
在聽演講的心態上,以前會覺得自己很渺小,聽別人講只知道聽不懂,有點自慚形穢,根本不知道去感受學者的研究熱忱,更遑論去學習他人如何表達數學。但現在有人引導,自己也放開心胸,因此知道怎麼欣賞別的學者如何去思考、怎麼去詮釋一個問題。他逐漸懂得欣賞、品味數學。
張教授說,聽演講跟上課聽講是很不一樣的。修一門課,老師有一學期甚至一學年的時間慢慢教導,但演講時間往往不超過一個半小時,演講者必須引導聽眾了解其研究問題的動機與興趣所在,還得呈現解決方法的精隨。聽一流數學家的演講,往往可以看到數學是如何漂亮地呈現,是種美感的欣賞。
張教授覺得自己在博士班的轉變,要歸功於于教授的用心指導,及理論中心這個國際學術平台讓他有許多機會和國外學者交流,使他刻骨銘心地體會到:原來數學可以這麼生動!慢慢也激發出自己對數學的熱忱。
千里馬讓人馳騁千里
博士班四年級時,張教授申請國科會的千里馬計畫,去德州農工大學訪問10個月,跟著帕帕尼可拉斯(Papanikolas,以下簡稱帕氏)教授做研究,這個機會是于教授留意到的。于教授是函數體超越數論的權威,過去這方面的理論多是于教授的貢獻。但是帕氏在2004年開始有重要的突破,這樣的發展吸引了于教授的注意。當時,張教授在尋找千里馬訪問的對象,于教授便要張教授先熟讀帕氏的論文,然後鼓勵他前去訪問學習。
那篇文章很長,內容有很多微妙和複雜之處,張教授非常認真地念。因為文章很新,所以掌握到很前端的契機,以及最新的技術。張教授非常謙虛,覺得自己真的是運氣好,指導教授有眼光,知道那篇論文是篇大作,非常有後續研究的潛力。
在德州農工大學跟帕氏學習,過程中也有很多讓張教授感謝的地方。首先是老師的耐性。以往在國內很少使用英文,故剛到美國,常有雞同鴨講的情況出現,但帕氏總是耐心聆聽。撐過幾個月的磨練後,終於稍微跨過語言上的障礙,後來跟帕氏用電話也可以討論數學。而每次討論起數學,帕氏不僅很願意聆聽張教授提出的想法,並且不吝傾囊相授,這點讓張教授受益良多。
其次是文化上的差異,讓他在那兒感受到的師生關係是更加地輕鬆,完全像朋友一樣。帕氏知道他喜歡棒球,還特別帶他去看大聯盟,讓他非常感動。雖然做研究的過程中遭遇到很多挫折,但這樣的氣氛讓他更加堅定對數學的熱忱。
在成就中不忘本
張教授十分自謙,表示自己很平凡,只是跟了好老師,選了自己有興趣的題材,而在做問題的過程中有一些好運氣,幾個關鍵點有所突破,因此解決了幾個有意思的問題。
他不覺得自己是很厲害的人,可以解決很難的問題。但他就是讓自己培養眼光去洞悉一些現象、例子,想想在其背後是否有什麼通則,然後再加以證明。數學就是要把證明完整寫下來,完整檢查沒有任何問題,這樣才叫一篇論文。
張教授不會一心追求熱門問題,而是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上努力耕耘,希望自己的理想有朝一日能開花結果。對自己做學問的態度就如同棒球場:上了場就必須全力以赴,凡事問心無愧。
科發月刊(5210)
推薦文章
113/07/31
心血管疾病的救星,人工(生物)血管是什麼?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5/29
為了蛙鳴、為了土地、為了健康、為了孩子——與自然共生的永續農業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6/19
永續的碳循環產業鏈,讓二氧化碳不再人人喊「減」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5/29
稻田是濕地,居民是生態社區衛兵,從社區生態旅遊一探社區生態保育與「根經濟」!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