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科學人「講古論今」:語言的生與死
101/12/06
瀏覽次數
4268
曾志朗
|
中央研究院院士/《科學人》雜誌榮譽社長
青春期的孩子最常聽到的一句話,莫過於「與其注意頭皮上的毛髮,不如多充實頭皮下的東西。」這個東西,正是我們所熟知的大腦。由於認知神經科學的進展,日新月異的腦造影技術提供科學家更多大腦處理訊息的研究資料。於是頭皮下的東西便愈來愈具體,對於腦所建構的世界縮影也愈來愈清晰,科學家甚至可以從腦的演化一窺語言的發展史。從30萬年前語言便有了生命,歷經洞穴圖像、儀式與溝通的基模,文字終於在8千年前以獨一無二之姿矗立在人類歷史中。從語言起始迄今,一方面由簡而繁的過程使語言規則化,而後精緻化;另一方面為了讓知識普及,溝通方便又由繁而簡。
網路世界無遠弗屆,語言隨著文字的快速傳播,產生了大量的複製行為。凡事講求效率的訴求,造成許多英文式的中文,中文式的英文,和一股吹遍世界各地的極簡風。這是語言發展的危機還是契機?本次講座邀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曾志朗校長主講,以科學的角度訴說語言的起承轉合。從一「口」羊、一「只」戒指、一「盅」酒、一「輪」明月醞釀語言的美麗與哀愁,一「抹」微笑,一「湖」春心,莞爾講古論今。
語言(16)
認知(11)
推薦文章
113/12/25
「寵物攝影師」:偵測技術捕捉毛孩們的瘋狂日常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15
動物輸血需求爆增,如何為捐血犬貓築起健全醫療後盾?
李依庭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31
AI 加短影音,讓科學傳播更廣
曹盛威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23
AI 助陣臺語教學:TAIDE 機器人如何提升學習成效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