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野生動物保育:引言

102/11/11 瀏覽次數 20878
在臺灣,大約在1980年前後,隨著國家公園的陸續設立以及對自然環境關懷的增加,自然保育的議題突然在大眾媒體上大量增加。

三十多年來,有關的社團或民間組織由個位數增加到上百個之多,其中還包括各式各樣從環保、宗教、動物福利、原住民、社區、戶外育樂、飼養等不同角度出發而關心野生動物的民間團體。政府在農委會之下成立了保育機關,專責掌理全國野生動物的保育工作。學術界也積極投入並展開野生族群的研究和資訊收集,1991年成立了「特有種生物保育研究中心」,1997年屏東科技大學設立「野生動物保育系(2001年後改制為研究所)」。

就整體發展而言,國內關心野生動物的人口確實增加了,專業的研究人力和所完成的研究也不少,這些共同的努力與成果,無疑地大幅提升了我們對野生動物的了解;同時,還產生了一個必然的現象,那就是越晚近的野外研究,執行的困難度通常就越高。困難度提高的原因大略可以分成四大類:一類是因為需要到更深的山中做研究、一類是因為必須探討更深入的議題、一類是因為開始研究非常稀少或研究困難的物種、一類則是因為屬於必須跨領域結合才能完成的研究。

這一期的專題報導集結了幾項困難度較高的案例,希望能夠讓大家對國內野生動物的研究進程有些認識。以〈保育醫學方興未艾〉為例,文中談到人類活動、生態破壞、氣候變遷等現代文明症,已經改變了許多疾病的分布、傳染和擴散的模式,甚至促長了一個接一個新興疾病的爆發。

今日,人類健康、動物健康和環境健康三者之間,早已不再是相互獨立的事件了。多年來國際上也大力呼籲,人醫、獸醫和生態學者應該加速跨領域的合作,以因應這令人憂心的發展。這篇文章正好為現在最熱門的狂犬病疫情防治,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向。

當然,其他幾篇文章也都值得一讀。它們分別介紹了過去缺乏了解的野豬、水鹿、黑熊和猛禽的研究近況和成果。由於這些研究都是從保育野生動物的角度出發,不少成果因此也揭露了目標物種正面臨的生存壓力。部分文章同時呈現了研究者為了追求真相,積極尋找、開發和運用新技術、新工具的努力,例如引進自動照相設備、衛星追蹤技術、培育排遺偵測犬、借用氣象雷達等。

是的,野生動物保育不再是那麼冷門的科學了,人才培育也有了一定的規模,但深入的研究做多了,也讓我們發現越來越多過去不曾關注到的面向或議題,顯示這個領域有如雪球般,還在斜坡上滾動中,越滾越大而且動能十足。希望本期的內容能夠說服你:野生動物的保育有賴各種專業人才的投入,人人都能有貢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