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災難醫學:導言

103/06/09 瀏覽次數 54085
重大災難發生之後,現場常是斷垣殘壁、哀鴻遍野,令人怵目驚心。為了災民的身心健康,災難醫學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為即時處置災區傷患,醫護人員必須在第一時間進駐。長期推廣災難醫學理念的石富元醫師指出,災難醫學其實並非只有在救災時才發揮作用,它必須融入災害管理的四個階段--減災、整備、應變、復原。石醫師也表示,災難醫療與一般醫療的最大差異,在於前者是在不良的醫療環境中處理大量傷患,不像後者是病患有秩序地到醫院排隊掛號看診。本專題也採訪救災經驗豐富的洪士奇醫師,他告訴我們如何在災區整合醫院、醫療物資、人力、交通運輸等資源,才能發揮最好的災區醫療成效。 
 
此外,災害除了帶給災民生理上的痛苦,目擊災害的恐懼感以及失去家園與親友的傷痛,也常使災民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因而需要心理衛生專業人士的協助。長年關注災民心理健康的周煌智醫師表示,在1999年921地震之前,國內對於災民心理治療的觀念淡薄,而且災民對於宗教迷信的依賴程度常高於心理衛生專業。但經歷這場重大災難之後,情況已有所改變,政府開始重視心衛人員在災害管理中的角色,心理醫師與諮商師必須在第一時間進駐災區,以協助災民減輕心理傷痛。
 
再者,災區的衛生環境影響災民的健康至為關鍵。公衛學者金傳春教授指出,地震發生之後,必須考慮與泥土有關的疾病,因為地震有可能會增加民眾感染炭疽桿菌的機率。另外,災民在臨時避難場所集中住宿時,也必須留意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擴散。至於受到風災、水災侵襲的災區,則要注意水的清潔,尤其是要預防滋生蚊蟲,以及避免飲用水受到穢物與病菌的汙染。
 
金傳春教授進一步提到,極端氣候對於公共衛生的應變能力而言,是很大的考驗,因為病毒變異的速度非常快,超過人們製造疫苗的能力,所以基礎的防疫教育極為重要,並且需做好公共衛生的風險溝通。
 
總之,災區除了傷患需要立即治療之外,有些災民的外觀雖毫髮無傷,但內心卻飽受驚嚇,甚至造成精神疾病,需要長期的心理治療與諮商。另外,災區的衛生環境也會影響災民的身心健康。本專題從災區醫療、心理健康、公共衛生等三個面向,帶領大家來認識災難醫學。(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