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心理學研究與相關產業的應用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智和行為的科學,人類的喜怒哀樂、如何感知理解世界、如何學習語言等等,都與心理學相關。人工智慧如何幫助心理學的研究,而心理學又如何影響人工智慧?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黃從仁認為,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心智、大腦與電腦
心智、大腦與電腦之間是互相關聯的。心智與大腦當然密不可分,人類認知發展的物理基礎就是大腦的神經網路,研究人類腦神經網路如何發展物體辨識、語言理解、計畫與決策等認知能力的學科,稱為認知神經科學。
在心智與電腦之間,討論人類心智運作時,以電腦的計算方式作類比來研究資訊處理歷程,稱為認知科學;在電腦上實踐人類心智的能力,則稱為人工智慧。至於大腦與電腦的關係,運用電腦來計算與研究人類大腦的神經網路如何運作,稱為計算神經科學;把大腦神經網路簡化在電腦上進行模擬,則稱為類神經網路。
由此可見,心理學和人工智慧息息相關,同時也互相影響。現在很多類神經網路(如深度學習網路)與機器人,設計的原理架構主要是啟發自神經科學或腦科學。反之,類神經網路與機器人,也可以被應用在了解人類大腦的認知過程。
用人工智慧做心理學研究
我們可以運用人工智慧技術來了解人類感知與腦訊號的關係。當人類看到圖片時,從功能性磁振造影可以看出來各個腦區的反應,給人工智慧系統看這些大腦反應,經過訓練後,從大腦反應就能知道人類看到什麼圖片。不僅僅知道看到什麼,運用對抗式學習等機器學習技術,還可以把看到的影像完全重建出來,於是你想什麼或是你夢到什麼,都可以讀得出來。在應用上,了解這些腦訊號的本質後,就可以把人腦的意圖轉成操控機器的訊號,如此就可以有效控制義肢等外部機器。
黃從仁從心理學家的角度來看,認為︰「人工智慧還可以幫助心理學家了解各種發展機制的可行性。」發展心理學是研究小孩如何發展各種能力,例如手眼如何協調與如何察言觀色。人工智慧提供一個很好的假說測試平台,心理學家可以透過機器人去模擬,了解機器人是否真能透過特定的機制來發展出特定的能力,進而確認人類的發展模式。
一旦透過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更了解人類心智的運作方式後,科學家可以反過來設計出更好的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系統,讓人工智慧與心理學兩個領域產生正向的循環。
人工智慧讓世界更美好
人工智慧有很多心理學的實際應用。例如你可以從嬰兒的哭聲中知道他的需求。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除了自動分析履歷,也可以利用聊天機器人技術自動面試應徵者;甚至可以在面試過程中,分析臉部影像來了解應徵者的情緒與性格。
研究也證明人工智慧能改善人類的心理障礙,幫助我們過得更好、更輕鬆。例如用社交機器人幫助自閉症兒童發展社交能力,因為機器人較簡單,兒童不容易焦慮;認知行為治療機器人則可以治療口吃、減緩憂鬱與焦慮;陪伴機器人則可以減少負面情緒,增加正面情緒。黃從仁開玩笑地說:「以後可能有機器人幫我們在臉書按讚,來讓我們開心。」
從這些觀點來看,黃從仁認為:「有了AI,世界更美好。」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科學短講(Tech Talk)計畫」執行團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