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觸類旁通.潛心創新–錢煦院士
99/07/08
瀏覽次數
19015
范賢娟
|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面臨抉擇
錢煦院士從小就對數學感興趣,在動亂的成長年代,希望把握住高二跳級考大學的契機,卻發現一般數學系有門重課—解析幾何—得在高三才會學到,因此他不得不另外尋覓不需要解析幾何的科系,後來考進了北京大學醫學系預科。在北大念了一年半後遇到共產黨圍城,眼見北京就要失守,他們一家倉皇搭著軍機離開,輾轉來到台灣後,就進入臺灣大學醫學系就讀。
大學畢業後,錢院士面臨該當臨床醫生,還是從事基礎醫學研究的抉擇。錢院士很喜歡跟人接觸,尤其當分享病人康復的心情時,自己也很高興;但是後來覺得基礎醫學的研究可以有較多創新的想法,這又讓他深感興趣,於是最後選擇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念生理學。
多方涉獵 融會貫通
錢院士雖然在醫學院博士班念生理學,但還會去工學院修課,例如電力網路分析、固體液體的黏彈性等課程,用這些理論思索在生理學領域運用的可能性。在他念書的年代,生理學是以生物描述為主,很少用到數學與物理,量化的研究不多,因此這樣的想法很具前瞻性。
錢院士剛畢業的時候和大部分的學者一樣,只是從生物的角度進行研究,很少用量化的方式來分析。後來他開始跟一位土木系的教授合作,那位教授對白血球、紅血球在流動時的性能變化很感興趣,兩個人就開始合作,用互補的方式彼此學習,因而進入了「血液的黏彈性」這個領域,這屬於生物物理的範圍,稱為「生物流變學」(bio-rheology)。
當受到外力的時候,液體會流動,固體會展現彈性產生變形,血液的性質則介於這兩者之間,身體的每一個器官、組織也介於這兩者之間,因此「生物流變學」的應用很廣,在 60 年代末期至 70 年代之間頗受重視。錢院士因為自己廣泛的學習興趣,並有默契良好的研究伙伴,因此在這領域有相當傑出的成果。
到了 80 年代,分子生物學慢慢引起學界的關注,不過把分子生物的知識應用在生理學領域的研究,在初期並不多見。錢院士那時擔任美國生理學會(American Physiological Society)的理事,他以舉辦研討會的方式,邀請學者探討這方面的應用。這個決定相當不容易,因為當時他對分子生物學完全不懂,他當學生的時候還沒有分子生物學這個領域,雙螺旋的發現也不過是錢院士醫學院畢業那年(1953 年)的事,但是錢院士逐漸體驗出這個新興領域的重要性,因此就借用生理學會組織的力量儘量推廣。
內皮細胞學問大
他目前研究的重點是「動力導致信息轉遞及基因表達的控制機理」,主要探討血流和血壓對內皮細胞(血管最內的薄層)的力學刺激,如何導致正常時的生理調控及造成疾病時的病理變化。
血管的內皮細胞可以中介血液和血管其他部位的互動,但又不讓血液跟其他血管組織起直接作用而凝固產生各種問題。內皮細胞並非只是一道隔絕防禦的牆,而是有很多功能,可以製造各類化學物質,或者使其變化以產生新陳代謝。因此它不只是物理的屏障,也有巧妙的化學功能,其中基因表達的結果可以產生很多物質,可以調控正常功能,但也會引起病理變化。例如有些物質會吸引白血球來黏附,然後進入血管裡面,而引起粥狀的動脈硬化症,這會造成血管的阻塞,引起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症狀。
針對這樣的病症,錢院士從基本原理去思考,究竟怎樣的傳導途徑會從分子的階層,讓血管的內皮細胞有這樣的基因變化。最後發現其中一個頗為重要的條件是骨骼蛋白,它的架構會由外來的刺激引起變化,其纖維在靜止時本來沒有排列,但如果有血流或血壓引起的動力,骨骼蛋白會聚結成較粗的纖維,產生方向性,這種結構會影響化學反應,包括信息的傳遞、基因的表達等。
最近他還觀察細胞內粒線體的布朗運動,並用理論模擬來判斷周圍細胞漿的黏度,藉此了解纖維排列對細胞漿黏度的影響。由於他能把許多領域的知識整合在一起,因而有許多創新的實驗設計。
再如,現在研究知道細胞中有個調控分子 Src,可用來傳遞訊息,它會影響細胞的增生功能,正常而言有助於受損細胞的修復,但是失控的時候會導致癌症,因此可經由監控體內 Src 的活化情況來評估罹癌的可能性。由於活化和非活化的 Src 的螢光蛋白能量傳遞機制不一樣,因此錢院士便設計實驗,從樣本的螢光能量傳遞來判斷它們的比率。
見樹也見林
生物學二十多年前的發展循著還原論的化約趨勢(reductionist approach),把組織細分拆解成基本物質來分析。以前進行基因研究時,把一個特定基因的序列排出來探討各項功能,就算是一個很大的發現。但隨著生物學的發展,這樣的工作已經可以在新的技術下輕易完成。可是分解到一個程度之後,還是要使其結合,因為最後對健康、對生命、對身體的功能,還是要從整體上來看才能了解其意義,這就是「系統生物學」。
譬如汽車,只把個別的零件都弄清楚是沒有用的,還是不能組裝成一輛汽車,仍需要了解零件間的關係,基因和蛋白質也是如此。現在新的技術是探討如何結合個別的資訊,了解不同基因間的相互關係。不同的蛋白質間的關係像一個網路一樣,目前已經找出人類的基因序列,下一步是怎麼運用,也就是探討基因體和蛋白體的功能,這是未來最重要的課題。
由於資訊量很龐大,因此需運用很多生物資訊的學問,以系統的方法把複雜的資料整理出來,其中要用到很多數學、物理、化學等綜合知識,再用電腦來模擬。錢院士特別提到,現在能做的實驗還是有限,這包括所施的刺激,能測到的反應都很有限,可是身體裡面的變化卻是無窮的。對此,錢院士讚嘆:「身體很妙,不管物理或化學刺激,它裡面用的一套信號傳遞的途徑大都相似,但是會針對不同的刺激有不同的調配,就會有很大的差異。生命真的很微妙!」
面對這樣的無窮細分,以及不斷整合,錢院士很能樂在其中。他覺得最重要的是保持不斷學習的精神,讓知識的涉獵既廣又專。當然,一個人不能樣樣精通,因此需要團隊,讓不同領域的人能在一起貢獻各自的心力。
自我檢測 精益求精
錢院士領悟力很強,許多人認為不相關的東西,他都能找到其中的關聯。例如他研究身體中的回饋機制,就是從電機領域的控制理論類比過來,發現人體內每個系統(包括循環、呼吸、內分泌等)都要有回饋機制,才能讓系統維持穩定,以應付外來的變化。
他當上教授以後還跑去大學部聽一些新領域的課,然後還參加考試以了解自己的理解程度。他認為考試就是一種學習上的回饋機制,可惜很多人會用比較負面的角度來看,這就失去了自我調整、自我改善的機會。
錢院士喜歡研究,也喜歡教學。他認為一門學問只是看過並不見得真的懂,唯有自己在講課前好好準備很多遍,然後又很清楚地說給別人聽,才代表真正地理解。他聽過很多不同領域的演講與課程,在吸收新知的同時,也見習別人的教學方式;如果有的學者講的太艱深了,這時他會暗暗立定志願:等我學會之後,我一定要用別人能懂的方式說給大家聽!
就這樣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精益求精。因此每次與人接觸的機會,都是他不斷成長與創新的關鍵。
【2009年總統科學獎得主專訪】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0年7月,451期,62 ~ 65頁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2/31
AI 加短影音,讓科學傳播更廣
曹盛威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30
氣候變遷下的農業改革:韌性與淨零的未來進行式
陳儀珈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2/14
在火車上做實驗!「科普環島列車」讓小學生學習科學也增廣見聞——專訪周中祺副教授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24
透過臺德氫能合作 推動綠氫技術與永續未來——專訪蕭述三校長
李依庭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