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出生的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矽谷創業圈幾乎無人不知,除了PayPal和特斯拉以外,他的瘋狂創業還包括了太空科技,希望讓火箭成本變得更低,能讓更多人上太空。圖為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 2008年拍攝之照片(fickr:OnInnovation)。
賈伯斯過世後,還有哪位創業家可以給這個世界帶來夢想與希望呢?許多人可能會推薦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伊隆‧馬斯克(Elon Musk)。
1971年出生的伊隆從小就有創業家精神,他早在12歲就和弟弟一起寫程式,完成一個太空遊戲軟體,還賣得500美元。18歲時他去美國念大學接受物理與經濟的訓練,這培養出他遇到問題不會光想參考傳統的想法做法,而是運用自己的分析能力回歸到基礎原理去找出最佳的解法,這裡的「最佳」是他根據基本原理思索所得出的規範,而非蕭規曹隨地照章辦事。
伊隆曾經創辦過一些蠻賺錢的公司(例如PayPal),但隨後就聚焦去思考人類的未來,關心能源問題,因此後來去研究能源科技、開發特斯拉(Tesla)電動車,而他敏銳的分析能力與強大的執行能力也逐漸開發出一整個新的產業生態,讓潔淨能源的理想得以落實,因此這方面開創的公司都能幫他賺大錢。
然而他並不會把自己目標訂在賺錢而已,伊隆是真的希望幫人類發展趨吉避凶。六千五百萬年前的恐龍滅絕則是個讓他激起強大責任感的事件,他希望幫人類發展出行星際旅行的技術,以便在下次大隕石撞擊前或者全球性災難發生前,讓人類可以有機會前往別的行星去生活。
根據天文學家的分析,太陽系的幾個行星當中,火星是人類移民首選,但是當伊隆開始搜尋到火星的相關資料時,發現人類雖然早就選定火星為目標,但並沒有單位開始為這項旅行去做準備,美國航空太空總署雖有長期探測計畫,但都是無人太空船去蒐集資料,那人類到底有沒有打算去呢?
在科幻階段火星早已是人類駐紮的基地,然而從現實角度來看,受限於經費非常巨大(根據1989年的估計,載人火星任務成本達5000億美元),沒有國家跨出第一步。
因此伊隆於2002年創辦太空探索科技公司,並開始學習火箭知識與科技,拜訪全世界各地的相關專家,重新思考製造火箭飛行器的方法。剛開始的時候他被專家定位為不進入狀況的外行人,但他卻不畏困難與恥笑,點出了太空旅行費用過於昂貴的問題,在於目前的火箭僅能使用一次,而太空梭雖可重複使用但花了太多人力與太久時間才能整裝出發,因此他希望能開發出可快速重複使用的火箭,這需要垂直降落的技術,讓火箭降落時不致受到損害,只要火箭可以重複使用,那就可以大幅降低太空旅行所需成本。
這項技術雖是一個關鍵,但他也另外開發出新材料與改善工程,以減少火箭重量,獲得更大衝力,並且能有超越業界規範的安全保障。他們研究團隊不斷測試,有成功、有失敗,而他也始終不畏艱難,堅定向前。伊隆不僅能夠掌握到個別技術的關鍵,還能從系統整合、目標導向的角度來訂定公司的發展進程,跨越一個個里程碑。
就在等待中,2016年9月1日SpaceX準備幫臉書發射衛星升空的前一天,火箭在發射臺上爆炸。這讓後續等待發射的衛星升空之路更加漫長,也讓人心頭疑雲更濃:這是什麼問題?可以排除嗎?
伊隆也曾感到疑惑,他曾經毫不掩飾地在網路上徵求網友提供圖片或影片來找出爆炸問題。但SpaceX的研究團隊之後也自行找到問題,並加以解決,該公司又在今年1月14日順利幫銥星通訊公司成功發射第一批10顆衛星升空,而火箭自身也在太平洋中一艘無人船上順利著陸,讓它們的回收技術更向前邁進。
SpaceX的短期目標是發射人造衛星、登陸月球,長期目標則是載人登陸火星,讓行星際的旅行成為可能,也盼望可將火星打造成宜居之處。這個目標不是輕易可以達成,但伊隆則有堅定的信念去說服團隊,鼓舞士氣,一同克服路上的種種障礙,讓遨遊太陽系的夢想得以實現。(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