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氣候變遷對台灣霧林的影響

105/08/29 瀏覽次數 2864
 
台灣的森林占全島陸域範圍約58%的面積,森林棲地的氣候條件形塑了森林植群的地理分布,全台的森林地景除了受緯度高低的影響外,海拔高低也分化了森林的不同樣貌。氣候變遷下森林的各植群面對氣溫、降雨型態等氣候條件的改變,也各有不同程度的反應。

有鑑於氣候變遷的升溫趨勢,以及台灣森林植群隨海拔分布的特色,較高海拔的植群將會是首當其衝的對象;而且,由於台灣處於東北季風與西南氣流的交會,又居於海洋型氣候與大陸型氣候的過度帶,上層的空氣不穩定,加上高山與平地海拔落差大,高山攔截沿海氣流所帶來的濕潤水氣,隨著坡度的上升與氣溫的下降,在海拔1800至2500公尺的山區形成雲霧,因此台灣的中高海拔森林就形成了特殊且生物多樣性豐富的霧林帶。

全球霧林只有存在沿著赤道相對狹窄的範圍內,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於2004年發布的霧林議程(cloud forest agenda)中提到,全球霧林面積約為38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全球陸地的0.26%,面積狹小且並不平均的分布於熱帶區內。然而,高山上的霧林藉由捕捉空氣中的水氣,提供豐沛的平行降水給霧林內的植物,充足的霧氣穩定了森林內的氣溫,也因其穩定的氣候環境,這些看似分布範圍狹窄、面積也不大的森林生態系,卻孕育出了高比率的特有種,台灣所處的位置及足夠的海拔梯度,使得全島面積雖小,卻也有著豐富的霧林分布。

但在氣候變遷下的環境條件改變,則為霧林帶內的森林植群、及其孕育的生物們帶來巨大的壓力。一旦雲霧帶因為暖化而高度提升,依賴霧氣提供水分的植物則可能面臨缺水危機,因此面對霧林帶所受的衝擊,我們必須了解的一大重點即是霧氣的形成,且對霧氣的監測必須搭配現地的森林生長現況進行對照,才能使我們掌握足夠的資訊,了解氣候變遷的實際衝擊。

近年來普羅大眾有越來越喜愛親近山林,享受戶外美景的趨勢,應該是時候幫助大家更認識台灣的霧林之美。台灣早期大量砍伐的檜木即屬於霧林帶,現在殘存的檜木林除了做為滋養豐富特有種的生態棲地,也因著檜木林雲霧縹緲的景緻,以及過去檜木所見證的台灣林業發展的重要歷史,使政府也不遺餘力的將其推廣給台灣民眾,甚至世界舞台,更期待在你我的探索下,能揭開這片迷霧森林的神秘面紗。(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小王子眼中21世紀的地球」執行團隊撰稿)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