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一八五一年五月一日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開幕

93/05/07 瀏覽次數 6521
一八三七 年,英格蘭維多利亞女王即位,還不滿十九歲,她在二十世紀的第一年過世。可是世人記憶中的維多利亞女王,不只是英格蘭、大不列顛(英國)的君主;西洋史十九世紀號稱「維多利亞時代」,「十九世紀」與「維多利亞時代」成了可以互換的詞。

在現代西洋史上,只有兩個君主為自己創造了「時代」,一個是拿破崙,另一個就是維多利亞女王了。拿破崙以戰功起家,號稱「革命之子」,曾經威震全歐。此外,《拿破崙法典》也足以令他名垂青史。維多利亞女王有什麼文功武赫,居然可以代表十九世紀?

一八五一年五月一日在倫敦揭幕的萬國工業博覽會,似乎是尋找答案最方便的入手處。那一天上午,維多利亞女王蒞臨倫敦海德公園「水晶宮」(Crystal Palace),為博覽會揭幕。根據《倫敦時報》(舊譯《倫敦泰晤士報》),那一天是「創世以來,全
世界各族群第一次為同一目的而動員起來」。當天入場參觀人數超過兩萬五千人,街道上還有幾千人爭睹女王風采。

工業教育

對博覽會首日的空前盛況,最感慨的人大概是衛修(Francis Whishaw)了,他是皇家工藝學會的總幹事。六年多以前,他籌辦過一個小型的展覽會,展出「有用的發明」,包括實物與繪圖,還捐了三百英鎊贊助。結果,只有150人入場參觀。

衛修籌辦的展覽,自一八三○年代晚期起,就在英國出現了,通常都在工藝學校舉行。一八四四年,柏林與巴黎也分別舉行了類似的展覽。不過,打從一開始,歐陸國家舉行的這類展覽,就有兩個目的:宣揚「國格」,為本國製造業創造商機,吸引投資者與消費者,因此絕不容許外國展品展出,特別是英國商品。英國是第一個進入工業時代的國家,難怪歐陸各國對於以機器大量生產出來的廉價英國貨深懷疑懼。

但是,英國的有識之士早已察覺英國需要大量「現代工人」,就是擁有工業製造技術,適應工業生產流程的工人。傳統製造業依賴學徒制訓練新進工人、傳承技術,無法供應現代工業需要的技能。一八二四年,就有人大聲疾呼,認為英國工人受過的訓練,與中階製造人員受過的教育,都是歐洲最爛的。到了一八四○年代中期,英國的技術教育仍然極為原始。

直到十九世紀中葉,英國改善工人技術與教育水準的手段,主要是勞工學校與設計學校。勞工學校提供長短期課程,讓工人學習行內必需的科學原理。上層社會的人憂慮英國工業的前景,支持這種行動,甚至不分黨派。執政者還期望受過教育的工人,成為社會的安定力量,不捲入各種改革抗爭的運動中。到了一八五○年,英國的勞工學校已超過六百個,會員超過五十萬。

但是英國的國民教育實在辦得太差,勞工學校事倍功半,成績有限。一八四○年代中,幾乎沒什麼人把勞工學校當做大眾教育的工具。它們吸引的是「比較受尊敬的行業」的人,那些勞工位於中間階級的下層,年所得大約接近七十五英鎊。當時在英國軍艦上服役的助理外科醫師,年薪大約一百一十英鎊。

有些勞工學校三不五時舉辦小型展覽,倒十分成功,有助於宣傳理念,募集捐款。例如一八三九年,在英格蘭里茲舉辦的一場展覽,吸引了二十萬人參觀,學校以盈餘買下一棟較大的建築。

設計學校的目標是提升英國產品的海外競爭力。十九世紀初,拿破崙對英國實施封鎖,使英國出口業受到打擊,海外消費者逐漸改用本國或其他國家的產品。同時,英國製造業者在生產量與生產成本上下的工夫較大,設計能力沒有相對提升。到了一八三○年代,英國輸出的產品固然便宜,卻不吸引人。英國下議院為此設立了特別委員會,研究問題,提出對策。委員會提出的政策建議之一,就是由政府資助設立一個設計學校。一八三七年,政府出資一萬五千英鎊成立的設計學校在倫敦開學,十年後,各地自行設立的已有20所。

但是,設計學校的目標,在整個一八四○年代,一直是個引起爭議的問題。學校是訓練勞工的機構呢,還是改善工業技術的機構?

公眾需求

英國的工業教育不足,是公認必須解決的問題。可是許多製造業者憂慮的問題,還涉及需求。工業製造需要大量的消費需求來支持,而消費者對工業產品的認識要是不夠,就沒有購買欲望,如此一來,工業生產就無利可圖。

展覽會是教育消費者,創造需求的場所,傳統大型定期市集就有這樣的功能。而傳統市集吸引大量人潮,不僅因為有大量商品集中販售,還有豐富的娛樂機會,參觀各種表演亦是大眾樂於前往的重要動機。

到了十九世紀,科學也成為時髦的娛樂表演。一七九九年,大不列顛皇家學院(Royal Institution of Great Britain)成立(簡寫RI),原始目標是提供窮人科學教育。但是第一位教授達維(Humphry Davy, 1778-1829)英俊瀟灑,能言善道,他的化學課成為上流社會的時髦娛樂。皇家學院由於募款困難,就順勢轉化成服務中上階級的機構了。

要是在工業產品展覽會場加上科學表演,寓教育於娛樂,不是兩全其美?

萬事起頭難

籌辦一八五一年博覽會的人士,大部分都是皇家工藝學會的會員。這個學會在一七五三年成立,以促進工藝、製造業、商業為宗旨。學會還設立競賽獎金,鼓勵改進、創新,在頭二十年中頒發的獎金,合計達一萬七千五百英鎊。進入十九世紀後,學會似乎就沒落了,衛修擔任總幹事時,學會還負了債。一八四四年十二月初,他籌辦一場展覽,本意是募款,而不是「促進工業」。

儘管衛修認為那個展覽並不成功,學會的理事都鼓勵他再接再厲,第二年一月再辦一個。結果,觀眾達到八百人,而且衛修的目的至少達成了一個:許多人開始討論舉辦年度展覽的點子。理事會決議立即籌辦定期展覽,會議紀錄顯示:理事們討論了外國的例子,指出那些展覽會創造的競爭機會,是促成各國工業成長的力量。

工藝學會主席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先生,亞柏特親王(Prince Albert, 1819-1861)。他是德國人,一八四○年到英國後,發現英國民眾的藝術修養不足,認為政府應設法提升大眾的文化素養,才能激勵製造業者生產高品質、富美感的產品。他聽了衛修報告理事會的決議後,頗為支持,但是表示要等籌備計畫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才會介入。衛修卻極為大方地解讀亞柏特親王的意思,認為這個點子得到了皇家的支持,於是立即成立委員會,籌備史無前例的全國性展覽。

一開始籌備委員沒能說服製造業者共襄盛舉,原因很多,一八四五年愛爾蘭開始鬧大飢荒,是其中之一。一八四七年三月,工藝學會總算辦成了英國第一次全國性工業展覽,並評選優秀作品,頒發獎金。參展作品只有幾百件,參觀人數超過兩萬。製造商發現了商機,也發現了這種展覽的教育價值–消費者在展覽中學會分辨妍媸,養成品味。第二年,學會就不必遊說製造商提供展品,反而因場地有限,要選擇展品了。結果,參觀人數超過七萬。這是英國社會正在急速變化的證據。

皇家委員會

一八五○年一月三日,維多利亞女王宣布成立籌備世界博覽會的委員會,由亞柏特親王擔任主席。這個點子的演化,依賴眼界與膽識。在實務上,更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委員會不到一年半,就憑空建了一棟可以容納十萬件展品的「水晶宮」,是當時世上最大的封閉建築物。他們募到八萬英鎊捐款,舉辦國際競賽,徵求展覽館設計圖,集資二十五萬英鎊,在九個月內完成工程,再收集、安排展品,宣傳,半年展覽期間總共接待了六百萬參觀人次。他們成功了。

這還沒把盈餘算進去:十八萬六千英鎊。後來利用這筆錢設立了三座博物館和一所學校:維多利亞與亞柏特紀念博物館、自然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帝國理工學院,另有一座亞柏特親王紀念廳。

博覽會結束後,水晶宮遷到倫敦郊區,一九三六年毀於火災。

萬國博覽會

一八五○年代,是維多利亞時代盛世。水晶宮的萬國博覽會,始意是寓教於樂,統治階層與製造商想教育民眾的品味,參觀民眾則是娛樂自己。博覽會動員了英國上下,參觀人數幾乎占全國人口五分之一。博覽會為觀眾上的最重要的一課,也許是英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博覽會為英國民眾創造了世界;在博覽會中,英國民眾重新認識了英國。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

維多利亞女王任命的委員會為世界發明了萬國博覽會,使工業文明成為普世價值。誰更有資格代表十九世紀呢?

科學史上的這個月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