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動物為了躲避烈日所造成的高溫以及水分散失,演化出夜行性的行為模式,例如蝙蝠、貓頭鷹以及沙灘上的陸生蟹類,夕陽西下後才是牠們開始活躍的時間。若想更了解這些生物的行為,一般常見的夜間生態調查方法都是由研究員帶著手電筒直接走到沙灘上目視周圍的生物並作紀錄,因此看到的夜間生物都可能已經被人為所造成的聲音與光線所干擾,生物可能已經開始躲藏或停止原本在進行的事情,如:覓食、交配等,而使用有望遠功能的夜視鏡或夜視攝影機不僅能解決上述的問題,從遠處以不驚擾生物的行為做觀察,進而提升夜間生態調查的準確度。
夜窺對象在哪裡?
本篇科普文章將以台灣的國境之南─東沙島上的陸生寄居蟹優勢種—皺紋陸寄居蟹(Coenobita rugosus)為主題,透過持續調查及追蹤牠們的分佈狀況來瞭解關於寄居蟹的生活型態、特性等。臺灣地區常見的陸生寄居蟹大約有五種,除了保育類椰子蟹,還有較喜歡內陸樹林的短掌陸寄居蟹、凹足陸寄居蟹、偏好河口地形的藍紫陸寄居蟹以及喜歡棲息在離海較近的沙灘上的皺紋陸寄居蟹(Hamasaki, 2015),而由珊瑚沙堆積而成的東沙島相當符合皺紋陸寄居蟹的生長條件,因此皺紋陸寄居蟹成為東沙島海灘上隨處可見的優勢種。皺紋陸寄居蟹白天時會躲在漂流木下、沙中或海岸林中來避免高溫以及水分蒸散,晚上則會在沙灘上活躍地覓食、飲水及交配。
夜窺工具是什麼?
然而「生性害羞」的寄居蟹,一旦發現有人接近,常常就縮回殼中或是向後逃跑,因此要觀察到寄居蟹平時在野外的行為,使用市面上容易購置且價格適中的紅外線夜視鏡會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加上東沙島的皺紋陸寄居蟹體型與臺灣本島同種類相比,體型大上許多(Hsu & Soong, 2017),更有利於使用夜視鏡作夜間觀察。
提到紅外線夜視鏡,通常會先聯想到熱顯像式的紅外線夜視鏡,靠著環境溫度的不同來辨別生物的位置,但沙灘上的生物多為變溫動物,牠們的體溫與環境相似,使用一般熱顯像式的紅外線夜視鏡無法觀察,若使用主動式紅外線夜視鏡,將紅外光束射向目標,再將反射的紅外光轉換成有明暗程度的單色可見光影像,即使在全黑時候也可以使用,對於沒有光害的東沙島來說,是很方便的工具,也能以遠觀、不打擾的方式來觀察生物,與自然和平共處。
<
總編輯:國立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黃英哲教授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
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利用主動式紅外線夜視鏡所拍攝的皺紋陸寄居蟹夜間在沙灘活動的樣子。(圖片來源:梁藝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