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中充滿了各種生活上的科技資訊,其中可能潛藏了一些玄機,例如每天的氣象報告。過去,農業社會「看天吃飯」,天候如何的確很重要。但是只有現代人每天透過電視,關注晴時多雲偶陣雨的資訊。不只外出工作的人要思考出門前的準備,每到颱風季節,氣象資訊預告了葉菜類蔬菜的價格波動,在水庫蓄水量的民生意義上,卻是重大利多。
近幾年來,氣象報告的項目越來越多,例如空氣品質(如污染指數)與相對濕度,這些生活資訊與特定的身體處境,如疾病和體質過敏者,有密切關係。自1997年開始,中央氣象局每天更提供次日正午的紫外線(UVB)指數,提醒民眾做好防護措施,許多人以如臨大敵的態度來面對陽光。紫外線指數這種資訊的意義是什麼?
紫外線是一項擁有多重意義的氣象科技知識,自從紫外線與皮膚黑色素的關係確立之後,它成了與健康美麗皮膚有關的重要資訊,且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意義。對於白人族群而言,它的重要性在於其與皮膚癌的關係。根據美國30年的長期
統計,白人的皮膚癌罹患率遠高過亞裔、非裔及中南美裔。不過,仍有許多中產白人喜愛在夏日的海灘把自己曬成古銅色,一方面是顯示自己身體的健美,一方面也顯示自己有渡假的能力。
雖然亞洲人種的皮膚癌罹患率相對而言相當低,但是亞洲式追求白皮膚的文化,卻使得紫外線這項科技知識,有著相當不同於西方文化的意義。紫外線的知識為原本就怕曬黑的女性,帶來了一種理解日曬與皮膚的新關係,化妝品中的美白產品也搭上科技的便車,趁機製造了市場的新景象。
陽傘、帽子與長袖衣服,向來是許多女人最常用來對抗黑斑、維持白晰的工具,而紫外線知識與皮膚醫學的發展,連帶增加了許多抗黑的新工具。這些抗黑工具背後的知識基礎,不是太陽曬多了會變黑這種想當然爾的常識,而是不再局限於皮膚表層,也不是籠統地歸因於太陽,而是討論特定的皮膚組織與光線的關係,尤其是黑色素形成的機制。
造成這種轉變的關鍵,在於發現太陽光中的紫外線(ultra-violetrays,簡稱UV)對皮膚的影響,進而發展出不見得正確的所謂「防曬乃護膚之基」的概念。
皮膚科學知識告訴人們,「主宰黑色素生成的黑色素細胞,位於表皮的基底層,陽光中的紫外線穿透表皮層時,會令細胞中的酪氨酸5活躍起來形成黑色素。」許多生化科技產品便宣稱能抑制酪氨酸5(或稱黑色素前驅物)的酵素活力,使它沒有機會生成黑色素。根據這個知識,防曬產品的重要性隨之形成,無論是渡假用的防曬乳液或各種日常生活中的防曬美白產品,也更為重要。這些產品當然都以防止紫外線過分破壞表皮(出現水泡、發炎等狀況),甚至抑制表皮組織產生黑色素,為主要目的。
在防曬用品未出現之前,怕黑斑的女性多在日曬之後才使用漂白(美白)類化妝品,其發展也有一段歷程。在70年代,這類化妝品內含物通常是過氧化鋅等,藉氧化作用分解色素;或白降汞等,軟化、剝離表皮角質層,使色素逐漸上移至皮膚表面,藉洗臉便能洗去色素;或w苯醚(一種汞化合物)等,抑制色素形成,但安全性堪慮。
90年代後,隨著生化科技的發展,許多能抑制黑色素形成的化合物陸續上市,如維生素C衍生物、麴酸、熊果素等。而主要用作治療青春痘的維他命A酸、果酸,因能加速去除青春痘所遺留的斑點,也在美白產品之列。
過去是待斑點生成後才使用化妝品來改善,而在紫外線與黑色素關係緊密的90年代,盛行的美白觀念強調的卻是預防(日曬前)與回復(日曬後),亦即防曬和美白一同進行的所謂的「全方位的美白」。有了紫外線的氣象知識之後,皮膚科醫師就可告訴人們,若在陽光下過度曝曬,紫外線會造成皮膚老化,甚至有罹患皮膚癌的可能,以疾病的風險之名來強化美白的行動準則。防曬儼然成為新興的全民運動。換言之,過去與現在不僅是用不同的方式減緩日曬後果,對身體也抱持著不同想像。
目前的防曬討論中,是以輻射波長更精密地控制日曬對皮膚的影響,且科學地把肉眼看不見的輻射波長,換算成抗曬能力的數字。各種防曬產品必須標示出防曬 SPF 係數,以供皮膚意識高者區辨與選擇。人們出門前,雖不必擔心見光死,卻也要評估皮膚受日曬的風險,而過去則全憑肉眼可見的皮膚變黑,來理解日曬與皮膚的關係。
此外,專家也告訴人們,陽光並不是唯一的紫外線來源,有些電燈也有紫外線。因此,即使足不出戶也會因燈照而變黑,使得連晚上也怕「曬」黑了。總之,紫外線這種科技知識,似乎對於亞洲美白文化形成特殊的意義。
怕曬黑的人處處提防紫外線,戒慎恐懼者大概與《倩女幽魂》中小倩怕光的心情不相上下。不過,陽光真的這麼不陽光嗎?其實,只有極少數的皮膚癌病例是過分曝曬導致的,適度曝曬陽光不會造成膚色增黑的後果,而所謂美白的化妝品,對大部分的人恐怕只有心理效果。
事實上,營養專家早已告訴我們,陽光曬得太少,反而會妨礙身體製造維生素D的機制,影響腸道吸收鈣的能力,結果可能是軟骨症與骨質疏鬆。何況自從台灣脫離農業社會之後,大家曬太陽的機會本來就不多了。同樣是科學,但是皮膚科醫學、營養學與骨科醫學所產生的知識,如果沒有仔細追究其中的問題,對常民而言,就造成無所適從的矛盾與疑惑。令人汗流浹背的炎夏太陽或許不見得吸引人,冬日的暖陽可是人生一大享受,放棄可惜。
科學發展 2009年9月,4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