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設計的知識與技能:綠時尚的創意設計

101/10/03 瀏覽次數 33214
「綠」時尚

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發展,自然環境被破壞與地球暖化帶來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講求時尚生活的人們在面臨環境汙染、氣候異常等問題時,如果沒有對應的思考,套句流行話—Not Fashion!那就真的「候」(hold)不住「飛訊」(fashion)囉!

流行服飾一直是時尚生活中最具指標性的產品,當環保問題日益受到關注,綠色消費開始成為全球潮流時,如果時尚產業仍以傳統設計產品的功能性、美觀、材料與生產成本為主要考量,就會遭到淘汰。只有與時俱進,在考慮產品傳統價值時,兼顧到產品對人的影響和環保價值,才是「綠時尚」設計。

在台灣,對流行敏銳的時尚產業當然無法抵擋這個全球趨勢,更要無時差地致力於對人類及生態無害,且得以「綠意盎然、永續生存」的時尚設計—「綠」時尚設計。綠時尚設計就是要發展出社會、經濟與環境永續發展的三贏模式,不僅要增添個人的「美麗」與企業的「美利」,更要減少對環境的衝擊,增添台灣的「美力」來維護人類社會與地球環境的永續健康。

產品行銷國際的台灣紡織服飾公司和設計工作者,是以節能減廢(reduce)、重複使用(reuse)、再生循環(recycle)等環保3R的做法來啟動積極創新的能量,應用科技朝向環境的永續發展,多方地嘗試與挑戰綠時尚消費者。以下的具體行動就是讓台灣有可創產值新高的綠時尚設計。

節能減廢設計

雖說天然原料如毛、絲、棉、麻、竹子、鳳梨葉、椰絲等使用過後土埋可自然分解,不會造成環境汙染,但全世界超過五分之一的農藥和化學肥料是灑在棉花田裡的,即使棉花只占全球農業產能的3%左右,卻是全球廣泛運用於一年四季的服飾產品。因此,台灣紡織業越來越多採用有機栽培方式種植的棉花,生產不使用農藥、殺蟲劑及化學肥料,減少汙染地球環境的綠色環保纖維布料。這也是讓綠時尚消費者履行社會責任的最佳選擇。

雖然有機棉花的種植過程不會汙染環境,但如果使用化學染劑來染色,依然會造成環境、水源的汙染。一般而言,染整製程是紡織服飾工業中最具汙染性的一環。李維公司(Levi)曾追蹤牛仔褲從種植棉花至破損丟棄的過程中,水、化學品、能源與碳的消耗量,發現所消耗的資源幾乎都是水。從棉田灌溉、織布,以至洗滌,每條牛仔褲消耗了約3,480公升的水。

既然布料染色製程是個大汙染源,善用純質素材就是減少製程工序,更有利於環保的做法。例如聚酯纖維運用原液染色的方法,在抽紗時放入染料,織出來的布就不需染色,或運用可直接印在紡織布料上的數位印花及紙印花,都能減少染整製程中的用水、能源、廢水與廢氣。

人類要保護環境,就不要加重地球的負擔,因此符合綠時尚概念的「少即是多」可應用於原料、製程,甚至服飾成品。2011年9月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西班牙設計師托瑞斯發表一種混合液體顏料和純棉纖維的「布料噴罐」(Fabrican),噴在皮膚上可迅速變乾,形成一件合身衣物,可隨意穿脫,還能丟進洗衣機清洗後重複使用。

2011年10月,台灣的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發表了最新環保衣「噴織成衣」,只要用一台吸塵器大小的機器,像吹風機一樣噴出纖維,2分鐘就可變成衣物或鞋子。不久的將來,真正的快速時尚可能不用紡成紗、織成布,連縫紉機都省了。

重複使用設計
 
竹纖維是以天然的竹子為原料,提取其竹纖維素加工製作而成。竹纖維的十字斷面充滿如蜂巢狀、不同大小的細微孔洞,應用其自然原貌的涼爽與透氣功能,可讓人減少對空調的依賴。再因不含任何的化學添加劑,回到大自然的土壤中可以自然分解為養分,是具有實質意義的「完全環保」綠時尚材質。

另有以玉米所提煉出的原料,與取自於天然木材櫸木的纖維原料,都不同於一般由石油提煉出來的人造纖維。人造纖維雖可回收,最終仍是廢棄物,不能回歸自然的分解。

再生循環設計 

回收廢棄不用的咖啡渣,再炭化處理成咖啡炭纖維素材,並設計開發為高性能的咖啡炭纖維織物,比竹炭、椰炭等織物更具快乾舒適、天然消臭、天然升溫保暖等機能。

回收、重整、改造工業素材,可做為人造纖維原料。如聚酯材料本身是從石化材料提煉而來,是一種透明塑膠,由於重量輕且容易塑形,常做成PET寶特瓶等容器,但想在短時間內利用微生物來自然分解寶特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寶特瓶聚酯屬於熱塑性材料,當溫度達到攝氏256度以上就會開始熔融,因此研發出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素材「寶特瓶聚酯紗」,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要把形形色色的寶特瓶變身為環保運動衣,並不簡單,得歷經多道步驟。但台灣的綠時尚創意利用回收的寶特瓶,研發出比一般棉質衣物還輕柔,更有吸溼排汗和保暖功能,既環保又兼顧特色機能的環保紗,再製成毛毯。

自然仿生
 
以生物科技設計仿生質形的機能,如合身緊密的衣服能像肌膚般地呼吸,就可減少窒悶的汗水髒汙,也會減少清洗的次數,進而延長衣物的使用壽命。

其他如防汙加工、抗菌、防霉、除臭、涼感降溫、防紫外線、防風、擋小雨、高耐摩擦、感溫變色等多機能的設計,不再只是單純賦予產品機能,而是更進一步能創造綠時尚產品訴求環保的方法。

不只思考3R

提倡綠色經濟的暢銷書《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強調產品從設計提案階段就應構思其結局,讓廢棄物成為另一個循環的開始。

目前台灣許多以綠時尚設計期許永續經營的紡織服飾業,不僅以科學的態度對生態有更深層的認知與友善,對經濟成長同樣抱持正面思維,使產品得以不斷推陳出新,並以舊品的回收來製造新一代的產品,也強調對社會與人性本質的反省,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期待回歸人類幸福的美好而兢兢業業。

許多人以為只要與節能、回收、減少、低汙染劃上等號,就是綠設計,但在重新思考與設計製造產品的方法時,美學和文化是否也受到了鼓勵、挑戰與檢視?

永續發展的關鍵

講求流行變化的時尚設計,在面對氣候詭譎變異的大環境時,不論綠設計如何求新求變,追求產品的美仍是難以忽略的必要創意。但當前綠時尚產業設計者最輕忽的就是產品的美,尤其是外在美。工業設計大師阿米德(Gadi Amit)重申產品應回歸美感,認為只要產品漂亮,令人愛不釋手,消費者自然願意保存使用。如果使用不久就被消費者嫌棄丟進垃圾桶,怎麼還有資格叫做「綠設計」?

綠時尚設計師也容易忽略的另外一點,就是產品本身是否與使用者的文化結合。當把文化創意注入產品設計,讓消費者有了情感聯繫,就會使用它。否則儘管毒性再低,碳足跡再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再小,消費者還是不容易買單。

台灣的綠時尚設計必然是向大自然的生態循環學習,未來無論是從新的生活方式或生產方式著手,唯有透過有創意與文化美感的設計,產品才能讓消費者想長期擁有,甚至代代相傳,這才是台灣的時尚產業真正能永續發展的王道。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