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皇甫謐–針灸學的奠基者

92/12/11 瀏覽次數 4580
歷久彌新的「針灸學」

「針灸學」是一門由中華民族獨立發展出來的獨特醫學,即使在現代醫學領域上,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方人士常說上帝賜給猶太人《摩西五經》,即舊約聖經,卻賜給中國人「針灸」,可見針灸學的重要性了。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免受到各種疾病甚至瘟疫的威脅,但是至今仍然繁衍昌盛,生生不息,「針灸學」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針灸有「不必吃藥、針到病除」的功效,一向重視實驗科學的西方人士也逐漸對針灸治病的神奇功效嘖嘖稱奇,而紛紛投入研究。在醫學先進的美國,許多州都正式核准針灸為一種醫學治療方法,並設有針灸考試制度,核發針灸師執照。「針灸學」是中華民族對全世界的貢獻,在緬懷先人的成就之際,繼續發陽光大,以造福更多的人類,確是我們責無旁貸的重任。

針灸的起源與發展

針灸技術的起源已難以確切考證,相傳可追溯到黃帝時代。《內經》記載黃帝曾命歧伯制定九針,成為針灸的濫觴。古代所謂的九針,是根據針的形狀、長短、粗細的不同,而區分為鑱針(針的頭端彭大,尖端銳利,似箭頭;常用於淺刺瀉血)、圓針(針身呈圓柱狀,頭端稍鈍呈卵圓形;用於按摩穴位,不傷肌肉)、鍉針(針身粗大而長,針尖稍鈍;用於按壓穴位,不能深入)、鋒針(針身圓,針尖呈三菱形且有鋒刃;用於刺血)、鈹針(呈劍形,兩面有刃;用於切開排膿割治用)、圓利針(針身稍粗,針尖圓而利;用於急刺與深刺)、毫針(針身細如毫毛,應用最廣)、長針(針身細而長,約七吋,是九針中最長的;用於針刺肉肥厚處的穴位)以及大針(針身粗而長,用於瀉水)。

但是歷經夏、商與西周三代,古籍上卻很少記載針灸之事。一直到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時代,才又有大量使用針灸治病的紀錄。例如著名的醫家如扁鵲(西元前四○一至三一○年)、倉公(即淳于意,西元前二一五至一五○年)、華陀(西元一一○至二○七年)、張仲景(西元一五○至二一九年)等人的事蹟中,都有使用針灸治病的紀錄,可見當時針灸之術已廣泛流傳於民間。

在文獻紀錄方面,也有《素問》、《靈樞》(以上二部書又常被合稱為《內經》)、《難經》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等古籍正式記載針灸之術;可惜這些書籍版本大多已經佚失,現代人實難以一窺究竟。

我國古時學習針灸之術的醫家、學生,大多是「各承家技」、「祕不外傳」;所以針灸學雖然廣泛存在且極有價值,但是各家的療法與療效,也難有一致的見解。因此在三國、魏晉之前,針灸之學仍待有系統地整理與發揚。就在此時,一位出生在魏國的皇甫謐(西元二一五至二八二年),博覽群籍彙整先人的經驗,將前人對針灸之術的理論、見解加以整理,並加上自己的臨床經驗,撰述了一部《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以下簡稱《針灸甲乙經》)。此書對人體臟腑、經絡、穴道以及各科疾病針灸的治療方法都做了具體的說明,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書。

《針灸甲乙經》將我國早期散亂在各處的針灸之術做了一番整理與總結,使後世的醫家學者在研究針灸時有脈絡可循,同時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前輩醫家經驗和理論。因此稱皇甫謐為針灸學的奠基者,實不為過。

生平與求學經過

皇甫謐,字士安,號玄晏,生於漢獻帝建安二十年(西元二一五年),是三國時代的魏國人,出生地是當時的安定郡朝那鎮(今甘肅省平涼縣)。他從小便過繼給叔父,由叔母任氏撫養長大。養母對他的教育非常重視,自幼便送他去讀書。然而,皇甫謐自幼便很頑皮,不愛讀書,對於養母任氏的管教也不予理睬,到了20歲,仍然過著遊蕩的日子。

有一天,皇甫謐想討好他的養母,弄來了一籃蔬果孝敬養母。不料任氏看都不看,反而還正色的教訓他:「孝經上說『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你不求上進,自暴自棄,卻拿這些東西來安慰我,你以為這就是盡孝了嗎?」又說:「孟母三遷,曾參殺豬,他們的苦心,都是希望兒子成為才德兼備、有用的人。你呀!已經20歲了,仍然成天偷雞摸狗的,是我的教育無方呢?還是你惡性難改?你要明白,學好做人,勤讀詩書,將來才會對你有好處!」

經過了這一番教訓,皇甫謐突然大澈大悟,決心痛改前非。他終於了解到孝敬父母,並不是只用蔬果來討好,或是用什麼物質來供養,而是要做個才德兼備、有用之人。於是他立志向學,虛心求進,拜同鄉的先賢席坦為師,用功讀書。經過二十多年的苦讀與進修,他已成為一位飽讀詩書,通百家之言,並受到各方敬重的大儒了。

他的志節高尚,沉靜寡言,只喜歡做學問,而不喜歡做官,與年少時的輕狂,判若二人。他曾被地方推舉為「孝廉」(此為漢朝時獎勵地方賢德之士的一種榮耀,每年每郡只能推舉一人);相國司馬昭也曾徵召他出來做官,但他並沒有接受。由於他的學識淵博,名滿朝野,許多朝廷大臣經常來向他求教,甚至當朝的著名大臣,如張軌、摯虞等人還拜他為師。

立志鑽研針灸

在甘露年間,他約42歲,正當學問大進,人生奮發有為的時候,晴天霹靂竟中風患了半身不遂的疾病(風痺症)。他的半個身體癱瘓、麻痺而沒有知覺,每日只能躺在床上,肉體與精神上的痛苦可想而知。可是他並沒有被疾病所打倒,反而激發出極大的毅力,發憤圖強,全心鑽研針灸之學,期待有一天能自行治癒自身的疾病。

他請人蒐集有關針灸的書籍,手不釋卷,詳細研讀;並以自己的身體為對象,一次又一次地做實驗,體驗各種針刺穴道經絡的反應。他精研各家針灸的理論,仔細推敲各種穴位、經絡與療效之間的關係。他閱讀之廣,鑽研之精深,被當時人稱做「書淫」,可見用功之深。

皇甫謐奮發用功的精神,也可從他所著的《釋勸》一書略窺其概貌。他說:「黃帝創制於九經,歧伯剖腹以蠲腸,扁鵲造虢而屍起,文摯徇命於齊王,醫和顯術於秦晉,倉公發祕於漢皇,華陀存精於獨識,仲景垂妙於安定,徒恨生不逢乎若人。」意思是說,黃帝制定九經,開啟醫學的大門;歧伯替病人剖腹清洗腸子;扁鵲有起死回生的醫術;文摯治癒齊王的疾病,卻因而獲罪喪命;醫和的醫術名揚於秦晉;淳于意名揚於漢代;華陀、張仲景各有專精。恨我生不逢時,無法親自向這些先賢大師們請益。他這種求知若渴,恨不得能學盡天下知識的精神,真是值得我們敬佩與效法。

經過許多努力,皇甫謐終於融會貫通各家之言,並且創立了一套針灸的原則和療法,為當時的針灸之術建立理論基礎。他不僅以此逐漸治癒自己半身不遂之疾,同時也將這套理論與療法寫成了影響後世深遠的《針灸甲乙經》,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針灸甲乙經》貫通了《素問》、《靈樞》、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已失傳)三部前人的精要,將一切不切實際、涉及玄學且不易理解的部分刪除,並詳細論述臟腑經絡穴道與各種疾病的關係,以及用針之法。全書共12卷,因為是以天干來命名各卷,因此便稱作《甲乙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針灸學鉅著。

博大精深的《針灸甲乙經》

《針灸甲乙經》全書共12卷,118篇,其中包括臟腑、經絡、腧穴、病機、診斷、治療、禁忌等內容。書中有70篇是談人體經穴的,記載的穴名達349個,共六百四十多個穴位。書中也詳述了穴位尺寸、取穴法、以及針灸分寸、壯(灸炙時所取用的一搓艾草份量單位)數、留針時間等。舉凡與針灸相關的事物,幾乎都涵括了,可說是集我國古人針灸知識的大全。

皇甫謐非常重視預防保健,所以書首卷便是集《靈樞》和《素問》的精華來談如何保護情志和調節平衡,以及古人攝生的方法;並提出預防勝於治病的道理,也就是古人所謂的「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次又說明人體臟腑的功能與各器官間的關係,如果一旦失去平衡,就會引起疾病。因此過度的喜怒哀樂,會影響健康。

在生理學方面,他認為人體血中的「氣」會運行營養周身,肺臟則是氣血循環的重要臟器(〈五官與五臟篇〉),而營養的成分則是生化的根本(〈津液血脈篇〉)。在〈形氣盛衰篇〉中,他敘述了人體發育的生理情形;〈骨度陽度篇〉是談一般的人體解剖;〈經脈根結篇〉談針灸時所必須了解的取穴標準,包括刺激點的所流、所注、所入。

在病理方面,皇甫謐認為如果六經受病,則取穴刺針也要根據六經。他在〈筋經篇〉中說明了十二經脈分布巡行的情形,並審查其病變。例如熱病的治療有59穴,而以三椎下、四椎下、五椎下、六椎下為去內臟熱病的主穴,同時也說明了熱病不宜採用灸炙的道理。

其他學術上的貢獻

皇甫謐學識淵博,不僅對針灸學有著重大的貢獻,他對歷史、文學、詩賦、天文、和曆法也有很深的造詣,著有《帝王世紀》、《年曆》、《高士傳》、《逸士傳》、《烈女傳》、和《玄晏春秋》等書。此外,他在詩、賦、誄、頌、難(六種文體的詩文)的作品也很多。

三國魏晉時的貴族士人多相信仙丹妙藥,喜歡吃食「寒食散」來保養身體。「寒食散」就是「五石散」,是以多種礦石為主配方而成。服用之後,藥性發作,煩熱難當,需要吃食冰雪或沖冷水浴來散發其熱,因此稱為「寒食散」。皇甫謐也曾經吃過寒食散,而深受其荼毒之苦。因此他著有一本《寒食散論》來宣導其害,呼籲世人不要食用。可惜此書已經失傳,不得窺其精要,僅在隋朝吳景所著的《諸病源候論》中尚保留部分的內容。

皇甫謐因為學識淵博,屢受朝廷的徵召。司馬炎篡魏之後,改國號為晉,常常下召逼皇甫謐入朝為官。皇甫謐則以身體有病為由,屢次推辭。他作〈玄宋論〉以明志,說明為什麼不出來做官的原因。他說:「貧者士之常,賤者道之實。處常得實,沒齒不憂,孰與富貴擾神耗精乎?」意即貧賤乃是讀書人追求真理時常遇到的事,安於貧賤,終身沒有憂煩;為什麼要耗費精神來追求富貴呢?這種為追求學問真裡而安於貧賤的超然精神,實在是我輩讀書人的表率。

《針灸甲乙經》對後世的影響

《針灸甲乙經》是我國針灸學得以發揚的重要基礎。後世如唐代孫思邈著的《千金方》(西元六八二年)中有關針灸的部分、宋代王惟一著的《銅人腧穴針灸圖》(西元一○二九年)、明代揚繼洲著的《針灸大全》(西元一六○一年)、及清代出版的《針灸集成》都是以《針灸甲乙經》為本,加以發揚光大而成的著作。

《針灸甲乙經》也外傳到韓國與日本,成為他們朝廷指定的醫學教材。現在針灸學更風行於世界各地,成為醫學上一門獨特的學科。針灸不僅可以治療各種疾病如減肥、戒煙,也可以作為外科手術時的麻醉之用;許多醫學先進國家的科學家紛紛投入針灸的研究。

皇甫謐死於西晉武帝太康三年(西元二八二年),享年67歲。綜觀皇甫謐的一生,真可謂是一位君子學者;堅守書生本分,安貧樂道,不貪求官爵富貴,一生以著述為樂。尤其是他所著的《針灸甲乙經》更成為我中華民族醫學上的瑰寶;他的貢獻讓我們景仰,他的人品更值得我們追思與效法!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