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新冠肺炎,30年最難打的疫戰

109/03/09 瀏覽次數 24315
「我必須要講,回國三十年,碰到過這麼多次疫情,這場仗最難打!」面對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新冠肺炎)在全球星火燎原,長期參與第一線防疫工作的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金傳春強調,新冠肺炎發展到這種地步,已經不可能像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突然間消聲匿跡,大家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
 
造成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圖為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取相,並經過數位上色。(圖/NIAID-RML,Flickr)造成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圖為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取相,並經過數位上色。(圖/NIAID-RML,Flickr)
 
面對全新的傳染病爆發,流行病學家會怎麼做?
 
從2003年爆發SARS、2012年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肆虐,到2019年COVID-19流竄,狡猾善變的冠狀病毒經過跨物種傳播,隨著基因變異引發的新興傳染性疾病,每次總是引爆全球莫名恐慌。「流行病學家面對不明疫情,第一個想知道的就是它的傳染途徑是什麼?」金傳春說,要偵測追蹤傳染途徑,就須訂出病例定義,也就是有什麼臨床病徵?再找出它的潛伏期,還有流行病學特徵,例如發病前曾經到過哪些地區,或接觸過哪些人、做過什麼事?
 
「剛開始什麼都不知道,前面幾個病例就很重要。我們要從裡面抓出病徵,追蹤他們到過哪裡,推算暴露到發病的時間。」金傳春指出,掌握發病症狀、了解潛伏期,再加上流行病學特徵,根本不需要知道是哪種病毒或病菌,就可以優先隔離出現類似症狀的患者,減緩不明疫病持續擴散的速度。第二波是追蹤病患在這段時間的可能接觸者,觀察他們有沒有病徵,如果有,也要隔離治療;沒有,就要做檢疫,這個時候就必須找出病原體,才能快速檢驗。
 
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金傳春。(圖/李宗祐攝)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金傳春。(圖/李宗祐攝)
 
但僅是隔離治療和快速檢驗,還是無法阻絕疫情擴散。「以新冠肺炎為例,我們跟病毒作戰,就要想辦法知道病毒可能在哪裡?」金傳春強調,這就是疫情調查(epidemic investigation)的重要性,「我想知道每個病例感染源來自哪裡?」如同電影《危機總動員》追到最後發現,伊波拉病毒是跟著被感染的猴子偷渡到美國,再傳染給人,「猴子帶原,當然不能讓牠再接觸人。若沒有找出感染源,猴子傳染給人,是等差級數;人再傳給人,就是等比級數。病毒繼續到處散播,永遠沒完沒了!」
 
新型冠狀病毒哪裡來?
 
儘管造成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基因序列與2003年SARS病毒相似度超過70%,與寄生在雲南蝙蝠身上的冠狀病毒相似度也超過90%,使得科學家懷疑新冠肺炎病毒起源很可能跟蝙蝠有關,但如何從蝙蝠傳染給人?中間宿主是什麼?又是如何造成人傳人?到現在還是待解謎團。
 
目前發現位於雲南的中菊頭蝠(Rhinolophus affinis),身上的冠狀病毒與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序列最相似,然而蝙蝠如何傳給人,是否有中間宿主,仍不清楚。(圖/沈佩泠繪)目前發現位於雲南的中菊頭蝠(Rhinolophus affinis),身上的冠狀病毒與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序列最相似,然而蝙蝠如何傳給人,是否有中間宿主,仍不清楚。(圖/沈佩泠繪)
 
武漢爆發疫情初始,世界衛生組織(WHO)曾研判COVID-19僅會有限度人傳人,沒想到疫情卻快速從亞洲鄰近國家擴散到歐美、甚至是非洲和中南美洲。金傳春分析,病毒經動物傳染給人類,會不會變成人際傳播疾病,取決於病毒進入宿主身上的受體。如果進去得很容易,接觸到新宿主又輕而易舉轉移陣地,很快就會造成人際傳播。一般而言,寄生於禽類的病毒較不容易適應人體,例如很多人身上都測得到禽流感抗體,卻沒什麼生病,就是因為病毒不易適應人體,也就傳不出去。然而禽場裡面若瀰漫高致病性病毒,且人員進出頻繁,就可能逐漸演化出適應人體的變種病毒,造成人際大量傳播。
 
原本寄生於動物的病毒,若長期接觸人類,可能逐漸演化成適應人體,變成可以在人際間傳播的新興病毒。(圖/沈佩泠繪)原本寄生於動物的病毒,若長期接觸人類,可能逐漸演化成適應人體,變成可以在人際間傳播的新興病毒。(圖/沈佩泠繪)
 
「若新型冠狀病毒是來自跟人類同屬哺乳類的蝙蝠,確實較易適應人體。」金傳春表示,再生病例指數(R₀值,亦稱基本傳染數,1個感染者平均傳染人數)是衡量病毒傳播能力的重要指標,全球各研究組織最新推估新冠肺炎R₀值雖高低不同,卻都在3以上,不但超過1918年席捲全球的H1N1西班牙流感,也超過1968年橫掃亞洲和歐美的H3N2香港流感。但同樣的傳染病,不同國家或同國不同地區隨著防疫措施不同,R₀值可能不一樣,譬如湖北省和武漢就超過全球平均,有些地區甚至高達4到5。
 
面對新興傳染病的因應對策
 
隨著新興傳染病層出不窮,在不明疫病爆發初期如何自我防護,金傳春建議跟病毒作戰,就要從病毒的傳播途徑著手防護。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呈現的是呼吸道症狀,傳播途徑就是接觸傳播、近距離傳播和空氣傳播三種,從傳播途徑思考如何阻絕病毒傳染,就可以保護自己。「經歷這波疫情以後,我相信不管住在哪裡的華人,都學會平常家裡就要準備些口罩備用。」政府宣導勤洗手固然重要,但面對近距離接觸的可能潛伏者,戴口罩還是最重要的防護。
 
配戴口罩的四個步驟。(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配戴口罩的四個步驟。(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金傳春認為,新冠肺炎發展到現在這種地步,很可能如同國內外學者所預測,慢慢演化成如流感般的傳染病,已不可能徹底消失。但大家也不必過度擔憂,現在各國都在研發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疫苗可以預防感染,若真的感染到就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就像現在用克流感治療流感一樣。已被感染者體內產生的抗體,對下波流行是否具有保護作用,也是科學家在這波疫情過後的研究重點。

因應新興傳染病隨時可能產生威脅,金傳春在SARS風暴過後,帶領研究團隊協助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建置「醫院急診病例症候群偵測系統」,透過大數據偵測全臺醫院急診部每日收治病例發展趨勢,「我們不要等檢驗結果,如果發燒、呼吸道、拉肚子或類流感等病例突然增加,系統立即自動示警,我們就會追蹤分析原因,馬上拆解是什麼病源,這就是科學防疫!不要等到火燒紅蓮寺的時候,才去控制疫情。」
 
「醫院急診病例症候群偵測系統」監測全臺醫院急診部每天收治病患病徵,監控分析並掌握傳染病疫情是否發生。圖中為2004年4月1日至2005年3月31日之資料。(圖/改自論文:https://doi.org/10.1186/1471-2458-8-18)「醫院急診病例症候群偵測系統」監測全臺醫院急診部每天收治病患病徵,監控分析並掌握傳染病疫情是否發生。圖中為2004年4月1日至2005年3月31日之資料。(圖/改自論文:https://doi.org/10.1186/1471-2458-8-18)
 
除了科學防疫,金傳春透露,這次一聽到中國大陸有疫情,學界和第一線醫護人員組成的Line群組就整個動起來,大家第一個共識就是保全急診,因為那些莫名其妙的病例,急診會第一個碰到;第二就是保全所有醫院的醫護人員,公共衛生體系在過年前,就派員協助所有醫院加強感染控制,跟醫院聯手防疫。到目前為止,台灣疫情之所以能控制得非常好,第一線基層人員很早就有危機意識是最重要的關鍵。

「流行病學家不能只是待在學術象牙塔裡面,必須有第一線防疫實戰經驗。我培養學生的作法,就是讓學生到第一線採集檢體,跟病患溝通,跟醫生、護理師和防疫人員溝通,這樣才可以培養出有決策能力的五星上將。」面對COVID-19引發的長期抗戰,金傳春引用陳建仁副總統擔任衛生署長領軍抗SARS期間最愛說的:「我們必須感謝這些隔離者,他們是為了保護我們在隔離!」公共衛生很強調大我,雖然眼前整個世界趨勢強調以自我為主,但碰到疫病,若每個人還是以自我優先,疫病會拖更久,損失會更大。這場仗很難打,大家必須共體時艱!
創用 CC 授權條款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授權.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 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閱讀授權標章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