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減碳科技:使地球永續轉動–節能車

102/03/15 瀏覽次數 20075
一口井若不超過10個人使用,它是足夠的;但如果有幾百個人要用,它就不敷使用了。人類剛發現石油時,因為需要用到它的人不多,所以顯得非常充裕。隨著工業化和科技的進步,人們對石油的仰賴程度與日俱增,石油的消耗量急速上升,各國都面臨相同的問題,什麼時候沒有石油可用?大家都在尋找哪裡還有石油,然而在尚未找到新來源時,應先檢討當前使用能源的方式是不是可以更有效率。

全球有許多在車輛節省能源方面的研究,從引擎效率、車體結構、傳動結構、輪胎等觀點切入,多年來已有長足的進步和收穫。現在就根據筆者比較了解的幾個面向,並以「南台車隊」為例來報導,讓一般大眾對車輛節能有進一步的認識,進而更珍惜我們的能源環境,隨時隨地節約能源,甚且投入解決這個遲早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車身輕量化

根據牛頓運動定律,欲達到某個加速度,車體越重,需要越大的力量。再根據功的定義,在相同位移下,越大力量作的功就越大。因此,車體越重代表消耗越多的能量。車身輕量化後,除了有利於加速、降低油耗外,由於避震器的負載較小,能使駕駛者更容易操控,並減少震動,轉向、煞車、乘坐舒適性等功能也會隨著提升。

一部汽車的組成零件超過2萬個,加上配備愈來愈豐富,要有效減輕車身重量,自然得從每個部分下手,才能達到節省能源的目的。除了靈巧的外形設計外,更重要的是車體結構所使用的材料。

目前多採用質輕、剛性充足的高張力鋼材製作。鐵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金屬之一,在地球上都以化合物的狀態存在。鐵的取得比較容易,從汽車問世至今,鋼鐵一直是汽車使用最多的材料。鋼鐵堅固耐用,可以保護車內人員的安全,然而它的重量也成為節省能源的頭號殺手。要減輕車體質量,必須使用高強度又輕量化的材質取代鋼材。

鋁的密度約為鐵的三分之一,是地殼上含量最多的金屬,許多研究者戮力於鋁材料的研發。最近二、三十年來,鋁合金技術臻於成熟,使得鋁合金足以代替鋼鐵。鋁合金通常使用銅、鋅、錳、矽、鎂等合金元素。鋁不僅質量輕,可以節省汽油的消耗,而且加工性優良,能適應各種結構的配合。它的強度足以抵抗巨大的撞擊力量和吸收能量,又能形成一個不透水的三氧化二鋁表面,防止進一步的氧化。此外,還可以回收重熔再利用,現今已經大量取代鋼鐵的地位。

1971年,鈦以鈦礦的形式在英格蘭被發現,被譽為「太空金屬」。鈦比強度相若的鋼合金輕45%,不具磁性,又是不良的導熱和導電體。鈦的密度雖比鋁多60%,但它的強度是常見的鋁合金強度的兩倍,然而在自然界的含量不像鐵、鋁那麼豐富,價格較高。

目前最夯的是碳纖維,又輕又堅硬、耐水、耐高溫、耐腐蝕、防輻射,然而製造成本高,應用上比較不經濟。

車輛的車架和人體的骨骼相似,它決定內部各個機件的擺設。車架的設計須考慮駕駛員舒適的操控空間、引擎室的安裝空間和傳動系統的安排。為節省能源,必須用質量輕的車架,而強度仍然要足夠,以防止傳動系統在加速或轉向時的側向推力,和通過不平路面時造成的變形。

在這些考量下,南台車隊早期的車架以7075-T6方形鋁管為材料,依照駕駛者的身高、手腳長度、肩膀寬度、駕駛者姿勢等資料,決定車架長度和寬度。接著擬定軸距、輪距和駕駛艙大小,使用Solidworks繪圖軟體繪製架構,再依據整體重量設計底盤結構。確定車架尺寸後,開始製作鋁車架,並運用飛機桁架設計的方式使車架和傳動系統一體成型。

近三、四年,南台車隊運用預浸布碳纖維製作車艙和車架,更改變製程,使車架一體成型,不但強度更高且可以減少材料的浪費。但碳纖維車體製程複雜、施工不易且有不可回收的特性,在製作前必須審慎評估。

造形設計

車輛外形的設計重點除了美觀外,站在節能的觀點,更重要的是降低風阻。一般空氣阻力有3種形式,第一是氣流撞擊車輛正面所產生的阻力;第二是空氣和車身產生的摩擦阻力;第三是外形阻力。以一般車輛能行駛的最快速度來說,摩擦阻力和其他阻力相比幾乎可以忽略。車輛高速行駛時,外形阻力是最主要的空氣阻力。外形所造成的阻力來自車後方的真空區,真空區越大,阻力就越大。一般來說,轎車的外形阻力會比掀背式休旅車小。

由於車輛迎風阻力和車身形狀、受風面積以及車輛與風速間的相對速度有關。要降低風阻,外形必須流線,而流線型的外觀有很多種形狀。受風面積是車輛在運動方向的正射影面積,風阻和受風面積大約成正比,車速愈快,所受風阻愈大,風阻大約和車速的平方成正比。

運用學者在流體力學上研究的成果,先選定喜愛的流線造形,依駕駛者的身材和人體工學訂出可以輕鬆操作的最小車內空間。引擎系統的選取會影響造形,也必須事先考慮。再以電腦模擬設計好外觀的車身模型,利用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軟體,給適當的空氣流速、氣溫等,依計算結果設計低風阻的車輛外形。經過不斷的試驗,選取理想風阻係數的車形,才著手進行車體的製作。

南台車隊在2000年第七屆省油車大賽時,使用保麗龍造形,外表覆蓋皺紋紙,塗覆環氧樹脂,使得車身外殼和車架構成一體。並且自製瓊麻葉片抽絲,經由自製的瓊麻織布機施工編織成瓊麻布後,塗覆環氧樹脂做成堅固的駕駛座艙。

2001年,以全鋁車架為主要造形,取其質輕兼具環保再生的特性。2002年榮獲省油車冠軍車則是仿效輕型飛機的製作方法,利用硬質保麗龍直接塗覆環氧樹脂做為車身材料,待環氧樹脂乾固後,再把保麗龍挖出就可成型為車殼。這方法是較簡單且快速的成型方法,但有強度低、重量較重等缺點。

2005年,學校派其他老師前往大阪產業大學學習預浸布碳纖維成型技術。雖需經高溫烘烤成型,且必須先製做出凸模和凹模,製作方法複雜、成本高且時程較長,但成品有質輕、高強度和易於塑造成型的優點。

動力傳送

車輛的能量是引擎把燃料的化學能經燃燒產生熱能和氣體,利用它們推動機械設備以轉換為機械能。利用燃料燃燒產生的熱加熱介質,再利用介質膨脹作功的引擎,稱為外燃機。外燃機的燃燒過程發生在汽缸之外,例如,在一個外置的鍋爐內燃燒產生的熱氣,經管線導入汽缸或渦輪機內,推動活塞或渦輪扇葉產生推力。外燃機是最早使用的引擎,因效率低已不再使用。

燃料在有限空間內燃燒後,利用自身的膨脹直接作功的引擎,稱為內燃機。內燃發動機中最常見的是往復式發動機,燃燒後的氣體推動活塞作往復運動,活塞再透過曲軸把原本直線往復的動力輸出轉為旋轉運動。活塞式內燃機的氣缸需要承受燃料爆炸時的巨大壓力,對材料的工藝要求較高,因此內燃機的發展晚於外燃機,然而是當今車輛最常見的動力來源。

選取引擎的兩項原則是高效率密度和低制動燃料消耗。高效率密度是引擎每單位重量輸出的功率比較高,低制動燃料消耗是在相同功率輸出下引擎消耗的燃料質量比較低。增加壓縮比、削薄活塞裙、增大排氣量、改良燃料供應系統等都有助於提高引擎效率,但須注意改裝加工後機件的運動平衡和空燃比穩定等問題。

南台車隊在選定引擎後,經過無數次量測其在不同節氣度和不同轉速下,輸出扭力值和燃料消耗值,也進行最佳行駛模式時,傳動系統的減速比估算。

為減少不必要的傳動效能損失,南台車隊選擇一對一直接驅動,在動力端和車輪之間的連結,只經過一段減速比,以減少動力傳遞時不必要的能量耗損。至於傳遞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必須重視效率高、設計容易、安裝快速且材料取得容易的特點。

轉向機構

車輛行駛中,轉向機構的良窳關係到車輛的方向性、操控性及安全性。優良的轉向機構必須具備直行和過彎時的穩定,操控的輕巧和準確,且不因路面凹凸不平造成方向盤的抖震而影響安全。

車輛在轉彎時要平順,各個車輪必須盡可能減少和地面產生滑動,因此必須有一個瞬時中心,各個車輪依這瞬時中心迴轉,產生的阻力才會最小,這就是著名的「阿克曼轉向原理」(Ackerman Principle)。這類轉向機構是一個四連桿組機構,利用兩等長而不平行的曲柄,使兩前輪的輪軸中心延長線和後輪的輪軸中心延長線交於一點,這一點就是轉向中心的點。

南台車隊依據這原理,搭配艾略特式(Elliot‭ ‬type)轉向機構或直接用橫桿固定前輪,以橫桿中心為轉軸,精確校正車輪的正直度和轉向性能。其中,艾略特式的優點是過彎後回正,繼續穩定直行的效果甚佳,直接用橫桿固定前輪的優點則是可精確依阿克曼轉向原理過彎。

南台車隊結合了兩者的優點,使用四連桿機構做為前輪轉向的機構。這機構在轉向時,左輪和右輪的轉向角度略有不同,使車輛在轉彎時和地面的滑差減少至最小。而滑差變小可以使車輛更平順地轉向,減少不必要的動能損失,進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基於節能的原則來生產車輛,為了使每輛車行駛在路上可以省下很多的能量,許多外在環境也應配合,才能真正達到整體的節能效果。

節約能源不是口號,大家要身體力行,地球將因為大家的節能而永續地運轉。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