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免回收醫療裝置能在體內分解

101/10/18 瀏覽次數 13019
新聞報導

消費者多希望電子產品能長壽耐用,但病患則希望植入體內的醫療用電子裝置能夠自行分解;最近,科學家成功研發這項新發明,病患不必為了取出植入的裝置再挨1次刀,同時能解決醫療電子廢棄物回收的問題。

目前植入體內的醫療裝置多用來釋放藥物,或刺激身體特定部位產生療癒功能,但這類裝置無法在人體內被分解,須再經過外科手術取出。新科技,讓植入的醫療電子裝置不僅能在人體內被分解,同時也減少後遺症發生。

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約翰‧羅傑斯(John Rogers)表示,體內可分解的醫療電子裝置不僅能產生熱能、殺死病菌,同時有效降低病患術後感染的風險,及可能的副作用。

科學家將新發明的醫療裝置植入實驗鼠,經過1周,裝置包覆的絲質外層會先行分解,內部的零件緊接被體液溶解,3周後完全在老鼠體內消失。

羅傑斯說,未來這類植入裝置被設計用來監控人體的健康,可以在體內釋放藥物,同時產生電流,刺激人體進行修復。透過控制絲質的防護層分解的時間,醫生可達成不同治療目標,及控制不同療程的需求。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知名期刊《科學》(Science)。除了對醫療的貢獻,還有助解決當今電子醫療廢棄物氾濫的問題。羅傑斯同時表示,這項醫療技術可以推廣到其他層面,例如某地區發生化學物質外洩事件,就可運用該裝置來監控環境的汙染濃度,無須回收。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從基本醫學的生物常識,可知不論是有機物或者非生物體若植入人體,就必須面臨身體可能產生的排斥反應。因此,製造可植入醫療電子裝置的生醫材料便十分重要。

可植入或結合入活體系統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生醫材料必須具備生物相容性,才能取代或修補部份活體系統。生物相容性是指,當該材料和人體組織、體液、血液等接觸時,不會發生蛋白質的吸附、血栓、免疫反應、材料分解等情況。(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資料來源:美聯社2012年9月28日紐約訊/記者Malcolm Ritter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