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當寒暑成災:導言

103/06/17 瀏覽次數 11036
2014年1月下旬,近20年最強的極地渦旋(polar vortex)侵襲美國,多人被凍死,遊民收容所爆滿,許多活動被迫取消。大約同時(1月22日),我國中央氣象局發布史上首次的全國性低溫特報,全臺冷吱吱。

時間倒退至半年前,臺北盆地當時的氣溫不斷飆升。2013年8月8日父親節當天,臺北市氣象站先在13點44分測得攝氏38.9度的高溫,創下歷史新高。但這個紀錄只保持14分鐘,13點58分時,立刻被39.3度再度刷新。

根據WMO(世界氣象組織)在2013年7月發布的《2001-2010 年全球極端氣候事件報告》,地球已進入酷暑與嚴寒的極端氣候型態,並因而造成許多損失。天氣冷熱的變化劇烈,其成因究竟是什麼?我們邀請氣象專家賈新興博士,請他做深入淺出的解說。

氣溫的急遽變化,對糧食作物的生長造成顯著的影響。當作物減產的問題嚴重時,輕則使糧食市場的價格波動,重則形成饑荒。在本專題中,文化大學地理系陳守泓教授告訴我們,氣象因素如何對糧食作物的生長造成影響,以及如何藉由經營「微氣候」,保護作物平安地渡過寒冬。

嚴寒也常造成我國漁業的重大損失,尤其是養殖漁業,如虱目魚等。身為澎湖子弟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鄭明修博士,對漁業與海洋懷有濃厚的情感,他除了介紹漁民如何防範寒害,如搭棚、鑿「越冬溝」,更從漁業永續發展的角度,提出促進海洋保育的防災治本之道。

另外,都市聚集稠密的人口,夏天的溫度常比周圍地區高出2度到12度不等,形成所謂的「都市熱島」(urban heat island)。每逢盛夏,都市居民就如同在大火爐中討生活。面對這個現象,臺灣大學大氣系柳中明教授帶領我們探討都市熱島的成因,以及要如何測量與因應。

最後,登革熱是熱帶、亞熱帶地區常見的傳染病,藉由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來散播病毒,而氣候變遷的加劇也推動登革熱的擴張和轉變。臺灣大學地理系溫在弘教授運用時空分析(Space-Time Analysis)、網絡拓撲(Network topology),驗證人們的通勤行為與登革熱傳播之間的關係。

總之,在極端氣候之下,嚴寒與酷暑已成為常態,並且深刻地影響人們的生活。本專題結合地球科學、地理學、生物學等領域,帶領各位讀者領略與極端氣候相關的科學知識。(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