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無形中的傷害–網路霸凌

103/07/21 瀏覽次數 4516
科技日益進步讓生活更加便利,也逐漸改變了我們的社交行為,例如,網際網路使得人際溝通方式的更為多元化,但同時亦伴隨著許多隱憂,如網路匿名性,使交友出現一些缺陷。不論是Line 等通訊軟體,亦或是臉書等社群平台,皆曾有青少年在其中深陷霸凌的心靈折磨而尋短,且這些案例不在少數,根據英國2014年最新的調查指出,有21%的兒童表示曾遭受過網路霸凌,相較於以往的面對面校園霸凌,被欺負的兒童只有9%,也因此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小孩的網路使用情況。

究竟在甚麼樣的情況下,可以定義為「網路霸凌」?其與傳統的霸凌行為最大的不同之處,即是其傳播途徑,傳統的霸凌一般是指出現於校園中,青少年之間,以大欺小的行為,且霸凌包跨暴力與非暴力的言語攻擊行為等,反之,網路霸凌則是透過電子郵件、貼文、私人訊息等形式來傳遞文字或是影像以進行威脅恐嚇或是人身攻擊,以至於造成被霸凌者精神傷害。且更由於其傳遞方式,較不易掌控,同時其傳遞速度之快,影響層面更廣,使其可能加強霸凌的殺傷性。

目前在網路中最常見的霸凌行為,可粗略分為三大類,包含:網路文字、圖像騷擾、及私人訊息等,網路文字是指透過嚴苛的批判、或是以戲謔的文字來騷擾被霸凌者,進而造成精神上的壓力;圖像騷擾則是透過公開流傳被霸凌者的私密照,亦或是惡意合成其具性暗示的圖像,嚴重影響被霸凌者的名譽及其生活;私人訊息的部份,則是常會透過通訊軟體如Line或是臉書、電子郵件等行是直接傳送恐嚇及具威脅性的訊息,來騷擾被霸凌者;上述行為霸凌者皆可透過匿名亦或冒名的形式,將大量不實或負面的訊息發送給他人,以至於嚴重影響到被霸凌者的人際關係、或受到誤解等精神傷害。但如何才可以將傷害降到最低,並自我解套,愛憐協會白絲帶工作站提出以下幾種辦法,包含要懂得遵守法律、終止流傳(不成為霸凌者的幫兇)、即時處理,勇於求助與通報。

現今智慧型載具人手一台,且使用者的年齡也逐年下降,因此更容易成為網路霸凌受害者,,當家中的小孩出現低落不願意上學,或不願意接電話及上網等異常行為時,家長需多加留意,並主動關心,因為根據研究顯示,網路霸凌的受害者多半不願主動尋求協助,此時家長即須從旁關懷,除了關注課業,更應該與他們聊聊校園生活。(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網路科技、電子商務與創業,以及虛擬社群和社交網路」執行團隊撰稿/2014年6月)

責任編輯:林芬慧|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網路行銷研究團隊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