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留名星宿

92/09/04 瀏覽次數 6775
許多人都希望能在生前留下名聲,以免死後無人追念,所謂「虎死留皮,人死留名」便反映了這種心聲。追求學問、功名的人物,不過是希望留名青史,讓後世景仰。一般凡夫俗子死後只能成為列祖列宗,供子孫祭祀。戰死沙場的軍人烈士得以列名國家紀念館供人景仰,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紀念墓、忠烈祠、美國越戰紀念碑……。但是,如果能留名在天上,不管是凡夫俗子、還是王宮貴族,只要仰望星空,便能景仰大名大德,那多「酷」啊!
 
如果可以用自己的名字為天空的星星命名,這會是多麼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圖/Pixabay)如果可以用自己的名字為天空的星星命名,這會是多麼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圖/Pixabay)
 
在中國的歷史中,除了神話中的神祇與人物,像牛郎、織女以外,有沒有歷史人物列位在天呢?有的!早在兩、三千年以前,就有人因其貢獻被留名在星空中。首先介紹本家祖先傅說的故事,來滿足虛榮一下,以及百家第一姓趙家起源「造父」的事蹟。目前,傅姓雖然比不上李姓與陳姓的顯赫,但是把時空背景拉到三千多年前,那時傅家可是大大有名耶。

由奴隸、宰相到天上的「傅說」

英雄不怕出身低,傅家祖先傅說是殷商時代的人,原是建造土房子的版築奴工,在《史記.殷本紀》中鮮活的記載了他發跡的經過。武丁大約是三千三百多年前的君主,有一晚夢見名叫「說」的聖人,第二天早朝時,遍覽文武百官,都沒有找到夢中所見的聖人。於是繪成圖像,到全國各處尋找,在傅險這個地方發現「說」。傅險在《墨子.尚賢下》中被稱為傅巖,顯然是個到處是岩石的地方。武丁見到後,果然是夢中所見之人,相談之下,確實不俗,因此舉為宰相,殷商因而大治。
 
天蝎座尾端的傅說星。箕宿、尾宿與傅說三星宿間的相關位置圖。天蝎座尾端的傅說星。箕宿、尾宿與傅說三星宿間的相關位置圖。
 
《莊子.大宗師》中提到「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表明傅說輔助武丁治天下有功,所以列名天上成為星宿,騎乘在東方蒼龍尾端的箕宿與尾宿之上。箕宿與尾宿是我國二十八星宿中的兩個,尾宿恰好是天蝎星座的尾巴部位,而箕宿屬於人馬星座的一部分。在夏天、秋初的晚上,天蝎星座高掛在南方的天空中,非常搶眼,也很容易看見天蝎尾部附近的尾宿與箕宿。每當夏夜,觀賞雄偉的天蝎星座時,請別忘了多看一眼傅說這顆奴工當上宰相的星星。

百家第一姓的始祖「造父」

至於百家姓中「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中的第一姓,其始祖可以追溯到周朝的造父。依據《史記.趙世家》的記載,造父是一個很會駕馭馬的人,他在桃林這個產馬的地方,捕獲一些名為驪、驊騮、綠耳……的駿馬,將牠們獻給周穆王,周穆王即任命造父為其駕駛馬車。有一次周穆王往西狩獵,並造訪西王母娘娘時,國內徐偃王造反作亂。造父驅使千里馬及時趕回,敉平徐偃王的造反,因平亂有功,周穆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趙城即是晉州趙城縣,是歷史上著名的「趙氏孤兒」事件發生地。

《史記.秦本紀》也提到有關徐偃王作亂與造父駕馭馬車之事「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而其中有關桃林與駿馬之事,可以從《山海經》與《拾遺記》中了解。在天文學上,「造父」這顆星可是大名鼎鼎,幾乎接觸過天文學的人,都知道這顆星星的名字。因為造父變星在星距測量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用來估計遠在數千萬光年之外的星系距離。

一七八四年,英國一位時年19歲的聾啞青年古德列克(John Goodricke, 1764-1786),發現仙王座δ星是一個亮度變化,呈現出5.4天一個周期的變星。後來陸續發現許多這類型的變星,便通稱為仙王座δ(型)變星。由於仙王座δ星是對應於中國星圖中的造父星,因此仙王座δ型變星譯為造父(型)變星。到了一九九○年,已經發現了一千多個造父變星,光度變化的周期由一天至七十天不等。北極星就是一顆亮度有些微變化,周期為3.9696天的造父變星。
 
天文學家可以透過造父變星算出天體之間的距離。圖為船尾座RS,是銀河系中最亮的造父變星之一。(圖/Wikipedia)天文學家可以透過造父變星算出天體之間的距離。圖為船尾座RS,是銀河系中最亮的造父變星之一。(圖/Wikipedia)
 
造父變星在星距測量上占有關鍵性的地位,哈佛天文臺的李薇特(Henrietta Swan Leavitt, 1868-1921)女士,在一九一二年研究小麥哲倫星雲中的25顆造父變星,發現它們的光變周期與本身的絕對光度成正比,簡稱為周(期)光(度)關係,天文學家謝普利(Harlow Shapley, 1885-1972)很快看出造父變星的周光關係可以用來測量遠方天體的距離。例如有三個光變周期都是10天,但是亮度不同的造父變星;相同的光變周期表示這三顆星本身的光度是一樣的,因此看起來不同的亮度,就反映了它們的距離遠近各有不同,愈暗則表示愈遠。

造父變星是非常明亮的超巨星,即使遠在六千萬光年之外,也能觀測到,因此天文學家可以利用造父變星,來測量方圓在六千萬光年內的星系距離。只要測定星系中造父變星的亮度變化周期,就能由光變周期知道它們的真正亮度,進而估算出距離。哈伯太空望遠鏡的重要任務之一,便是測量星系中被選定的造父變星光變周期,以求得這些星系的距離。到目前為止,已經觀測了M100、M81、M101、NGC 925、NGC 3351、NGC 4414、NGC 4725與NGC 7331等星系,其中位於室女座星系團中心附近的螺旋星系M100,哈伯太空望遠鏡在該星系上發現了20顆造父變星,由此推得M100的距離約為五千六百萬光年。

隨著彗星飛舞

有時候想起來,真有恨自己出生太晚之憾!經過數千年的文明洗禮,天上星宿幾乎都被列祖列宗占用了。不過俗話說的好,上天關上一扇門,必定也打開了另一扇窗。天上還有一些自古便是不祥之兆的彗星,是我們老祖先不願用來命名的,其中不論中外都認為彗星會帶來戰爭、瘟疫、飢荒……,而且彗星來無影、去無蹤,無法捉摸,也無法預測,因此沒有人會用來命名。

直到一六八二年出現了一顆大而明亮的彗星,當時的哈雷(Edmond Halley, 1656-1742)觀測並計算了它的軌道後,發現彗星不是什麼妖魔鬼怪,而是繞行太陽的天體。從此,在歐洲掀起了搜尋彗星的熱潮,因為發現新彗星的人,除了揚名立萬以外,還擁有命名的權力。喔!自己的名字隨著彗星留存在天上,幾乎可以長達數千年甚至數萬年之久,可算是永垂不朽了。更吸引人的是,搜尋彗星並不需要專業技能,因此許多業餘天文愛好者,都狂熱地投入搜索彗星的行列。

法國業餘天文學家梅西爾(Charles Messier, 1730-1817)為了搜尋彗星,還特別編製一份非恆星星表,列出110個看起來像彗星的天體,稱為梅西爾星表,如今該星表中的天體,已成為小望遠鏡觀賞的最佳目標。梅西爾本人一生就發現了20個彗星。
 
由日本業餘天文家百武裕司所發現的百武彗星。由日本業餘天文家百武裕司所發現的百武彗星。
 
搜尋彗星的熱潮,隨著時代變遷,由歐洲蔓延至美國,二十世紀又燒到日本,日本早期有名的池谷—關長尾彗星,一九九六年的百武彗星,都是由日本業餘天文家發現的。

經過三百多年的等待,終於有一個中國人的名字與彗星連在一起了。二○○二年二月一日晚上,日本靜岡縣的池谷薰(Kaoru Ikeya)發現了一個新彗星,約在一個半小時之後,中國大陸河南省的業餘天文愛好者張大慶,使用自製的20公分反射式望遠鏡,也獨立發現了同一個彗星。因此這顆彗星被稱為池谷—張彗星(Comet Ikeya-Zhang),張大慶因此成為第一個名字隨著彗星飛舞的中國人。

就像買「樂透」一樣,有人研究號碼出現的機率,有人大手筆包牌,然而不一定會中大獎,有人隨便買一張電腦選號的彩券就中了頭獎。攤開彗星發現史,也充滿了種種傳奇性的故事。在最近十年中,以百武彗星與海爾—波普彗星的發現最具代表性。

日本業餘天文家百武裕司(Yuji Hyakutake)原來在福岡市一家報館從事照相製版的工作,為了實現搜尋彗星的夢想,毅然辭職搬遷到較無光害的鹿兒島,他在一九九六年一月三十一日清晨發現了這顆著名的彗星。百武彗星從發現到最靠近地球,只有七個多星期的時間;如果它直撲地球而來,人類將束手無策毫無因應的緩衝時間。美國國會因此舉辦了一場聽證會,責令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成立近地天體觀測網,就近監測會撞擊地球的小天體,俾便及早提出預警。

至於海爾—波普彗星的發現就更富傳奇性了。海爾(Alan Hale)是一位天文學家,而波普(Tom Bopp)則是一位業餘的天文愛好者,兩人共享發現彗星之名。海爾專攻太陽型恆星以及搜尋太陽系外行星,尋找彗星只是他業餘的興趣。他在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三日晚上,觀賞兩個已知彗星,在等待期間,為了打發時間,他將望遠鏡轉到人馬星座的球狀星團M70,就這樣發現了一個新彗星。在同一天晚上,波普與朋友一起到美國德州一個沙漠中看星星。其中一個朋友架設了望遠鏡,看完位於人馬星座的球狀星團後,他朋友正低頭看星圖,準備下一個觀測目標時,波普從望遠鏡看出去,正好看到一個模糊的天體進入視野,就這樣,好巧不巧地發現了這個世紀大彗星。真是命也!運也!
 
在人馬星座的球狀星團M70中被發現的海爾—波普彗星。在人馬星座的球狀星團M70中被發現的海爾—波普彗星。
 
想在天上留名嗎?想試試手氣嗎?何不嘗試搜尋彗星呢。

小行星

另外,發現小行星的人也同樣享有命名權。第一個小行星穀神星(Ceres)是在一八○一年元旦,被一位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Giuseppe Piazzi, 1746-1826)發現的,Ceres是義大利西西里島上穀神的名字。在隨後數年,又發現了智神星(Pallas)、灶神星(Vesta)、婚神星(Juno),到十九世紀結束時,已經發現了數百個小行星。
 
目前登錄的小行星數量已經超過一萬,其中只有26個小行星的直徑超過兩百公里。從望遠鏡看來,最大的小行星也只是一個小光點,不像大彗星有長長的尾巴那樣引人注目,因此小行星的名氣沒有彗星那麼響亮。最早發現的小行星都以神話故事中的角色來命名,但是當小行星的數量急速增加後,已經可以用一般人的名字來命名了。

所謂家有家規,國有國法。那麼,天上事又由誰來管理呢?想要列名天上,可不是任何人隨便說說就可以了。國際天文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是一個類似聯合國的組織,星空諸事由該會管理。例如目前通行全球的88個星座的名稱與疆域,便是國際天文聯合會在一九三○年公布的。不管是彗星或小行星,都必須經過國際天文聯合會的同意,才能確定名稱。
 
你也想為小行星命名嗎?那麼必須向國際天文聯合會(IAU)申請,獲得核可後才可以正式確定小行星的名稱。(圖/Wikipedia)你也想為小行星命名嗎?那麼必須向國際天文聯合會(IAU)申請,獲得核可後才可以正式確定小行星的名稱。(圖/Wikipedia)
 
原則上,彗星以發現人的名字來命名,比較沒有爭議。小行星就不一樣了,有些人或天文臺發現了上百個至上千個,例如大陸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小行星數量就超過了一百個,其中在一九六四年所發現的第2169號小行星命名為「臺灣」,第2899號小行星則以香港影壇巨擘「邵逸夫」爵士為名。

第一個與中國有關的是1125號小行星,是張鈺哲在一九二八年於約克士(Yerkers)天文臺觀測時發現,命名為中華(China)。他學成後回國,於一九五○年擔任南京紫金山天文臺臺長,致力於小行星的研究,到了一九七八年,他的名字也成為天上運行的一個石頭——第2051號的張(Chang)氏小行星。

臺灣也有一位留名天上的人物–臺北市立天文臺前臺長蔡章獻先生。美國哈佛天文臺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三十日發現一顆小行星,為了感念蔡章獻臺長推動臺灣天文的貢獻,遂將這顆編號為2240號的小行星命名為蔡(Tsai)。

為了防止販賣星名之類的的弊端發生,國際天文聯合會負起嚴格把關的責任,不讓有爭議的名稱過關。基本上,國名、地名、學術界人士……,比較沒有爭議。所以當中央大學在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發現一顆小行星時,命名為「鹿林一號」小行星。當時兩位研究生張智威與陳秋雯正使用口徑一公尺的望遠鏡,在對白羊座進行一項小行星觀測,無意中發現在同一視野內,有另外一顆非常暗的移動天體,隨即被確認為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它成為第一個臺灣人發現的小行星。

想要列名天上,光宗耀祖、揚名立萬嗎?不妨試著尋找小行星或彗星吧!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