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紡織品的循環經濟

108/07/30 瀏覽次數 7881

新一代紡織品設計必須從朝向廢棄的傳統線性模式,改變成循環紡織品的循環思維模式。新一代紡織品設計必須從朝向廢棄的傳統線性模式,改變成循環紡織品的循環思維模式。

 

由於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以及可持續性的環境需求及回收技術的進步,支撐全球紡織業的價值觀正在轉變。這種轉變透過紡織品的設計思維進行體質的變化,也透過紡織品的設計思維具體實現影響企業管理和領導。

 

紡織品與我們息息相關

 

人們所有的活動都離不開紡織產品,紡織業也是一個時尚產業,創造很大的經濟利益。當我們一方面充分享受著紡織品帶來的快樂與滿足時,另一方面,我們的環境正受到負面衝擊等的影響。傳統紡織產業列名為全球第二大汙染行業,僅次於石化業。

 

台灣的紡織業曾經穩居創匯龍頭,在上世紀80年代達到出口高峰之後,競爭力及出口面臨衰退。但近年來台灣的紡織業不畏外界的挑戰,逐漸發展出自身的獨特優勢,並持續為改變其負面形象而努力。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台灣是全球機能性及環保布料的主要生產供應國。在2018年世界杯足球賽32個隊伍中,有半數球隊的球衣都使用台灣的環保機能布料,台灣雖未能參加世足賽,卻被譽為世足賽的隱形冠軍。


環保紡織品─由保特瓶回收製成,仍是線性思維模式環保紡織品─由保特瓶回收製成,仍是線性思維模式
 

設計思維的改變

 

快時尚(fast fashion)的興起更加速設計思維的改變。新一代的紡織品設計者除了要了解未來紡織業上中下游的發展、循環紡織品需要的技術、紡織品的時尚趨勢外,更要關注環保紡織品、可持續性發展等公眾議題,以及最重要的─要有創新的設計思維!

 

傳統紡織品的線性思維是,產品設計者只考慮到產品本身的設計是否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及營利,於是產品最後走上廢棄的命運(也就是所謂「從搖藍到墳墓」模式)。

 

環保紡織品(eco-textile)的設計思維是延長原物料的生命周期,減少環境衝擊。例如目前台灣生產的環保布料主要利用回收的聚酯瓶片作為紡織品的原料,然而最終的命運仍是走向廢棄。

 

新一代的設計思維必須擴大視野,展望未來,擔負起環境永續發展的責任。這樣的設計思考必須是一種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的創新學習方式。以設計師專業的方法和工具擷取靈感,結合人類需求、回收科技的可行性,與商業成功的發展性。未來的設計思維必須兼顧環保與永續,也就是循環紡織品的思維模式。

 

快時尚的興起

 

衣著用紡織品在21世紀初發展出快時尚文化,對整個服裝產業造成巨大的影響。快時尚又稱快速時尚,相當程度地迎合時代的潮流。歐洲稱為「Fast Fashion」。英國衛報也創造了一個新名詞 「McFashion」,Mc取自McDonald’s─意味像麥當勞一樣「製造及販賣」時裝。快時尚提供當下流行的款式和元素,以低價、款多、量少為特點,激發消費者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需求,卻相當程度地引發社會的危機,包括耐用性不佳、剝削生產廠的利潤、二手衣快速增加造成社會負擔等問題。

 

快時尚產業是指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時裝周中展出的潮流服飾推出的商業模式。對於消費者來說,可以用低廉的價格買到新潮的服飾。近10年這股時尚潮流襲捲全球,並創造驚人的財富。


快時尚提供當下流行的款式和元素,以低價、款多、量少為特點,激發消費者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需求。快時尚提供當下流行的款式和元素,以低價、款多、量少為特點,激發消費者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需求。
 

快時尚產業產生的問題

 

快時尚發展的軌跡有點像升級版的韓國東大門服裝產業。台灣的單幫客到東大門,從設計、挑布、打樣、訂單到生產,全部的流程趕在幾天內完成。每樣設計大約是百件的款式,然後帶回台灣銷售,以流行及少量多樣取勝。快時尚是以全球的思維在進行,數量也放大百倍千倍,共同的特徵是快速上架、流行時尚、平價及款多量少。

 

快速上架─快速上架意味著快速生產,生產廠常常必須加班生產,以應付快時尚業者的要求。加班生產變成固定的生產模式,但生產廠「很少人敢拒絕,除了它,你找不到訂單量這麼大、這麼穩定的客戶」,其反應正是台灣廠商的無奈。

 

流行時尚─快時尚並不創造時尚,而僅是對時尚快速的反應,因此缺少屬於品牌應有的獨特風格。根據報導,快時尚品牌每年花在購買版權或抄襲方面的罰款達到幾千萬歐元。由於缺乏獨立的思考與設計,讓這些設計師更像是訊息的收集者,淪為徒有虛名。抄襲的產業更容易被模仿,高利潤更意味著高風險。於是乎缺乏原創性設計成為快時尚產業發展的一個隱憂。

 

價格平實─平價的背後是必須降低成本,強調的成本效益不僅剝奪生產廠商的利潤,也降低產品的品質,更造成平價服裝不是很耐穿的負面形象。但看在大品牌加持與價格平實上,消費者把它當作消耗品,仍定期上門與消費。

 

款多量少─快時尚少量多樣的生產背後更造成製造廠備料的負擔,增加生產原料的準備及庫存布。快時尚這個產業雖然提供消費者無比的新鮮感和精神上的滿足,但是過度消費的結果卻造成物質資源的過度浪費。在現實中,這些快時尚的服裝雖然設計一流,款式新穎,但因為做工不夠精美,沒有再利用及保存的價值。一旦過時只好廢棄,通常只有進焚化爐一途。這種不斷浪費的產業一直遭到環保人士的抗議,快時尚業者若無法改善這種資源浪費的商業模式,面對的壓力必定成為產業發展的一股強大阻力。

 

快時尚業者為洗刷快製造垃圾的汙名,回應環保人士的質疑,通常在店中會擺放舊衣回收箱,提供舊衣回收的管道。快速時尚把地球生態和資源極限利用,這幾年迅速地把我們的環境負荷推向臨界點,造成大量的溫室氣體、汙染物質和廢棄衣物。而製造衣物的過程本身也會消耗大量的水資源和動用大量的土地資源。溫室氣體的問題雖嚴重但難以立即察覺,汙染物質技術上可以避免,水資源可以用處理技術回收與再利用,土地資源也可以合理使用,但眼前的廢棄衣物快速增加確實是一個大問題,必須找尋出路。

 

現階段紡織品的環境危機

 

前面提到快速時尚的興起,迅速地把我們的環境負荷推向臨界點。加上過去扮演全球回收工廠的中國,從2018年1月1日開始,正式對外來垃圾實施進口禁令,實施對象包括廢棄塑膠、紙類、廢棄爐渣、紡織品等。另外一個二手衣回收再利用的大本營是非洲國家,然而為了發展自己的紡織產業,也不再歡迎二手衣,使得廢棄衣物的出路更加雪上加霜。最後再加上環境議題的愈益重視─焚化爐的燃燒限制。實際上台灣的焚化爐處理一般垃圾已有不足,更別說二手衣要送去焚化爐燃燒。種種因素打亂整個原本平衡的二手衣市場。

 

在台灣, 這幾年二手衣無處可去的問題愈益嚴重,事實上二手衣回收商早已悄悄地收走街頭的舊衣回收箱。由於回收的衣物無處可去,二手衣回收場也已堆滿沒有去處的衣服,我們必須重視這樣的課題並一起尋求解決之道。

 

從搖籃到搖籃的觀點

 

William McDonough和Michael Braungart在《從搖籃到搖籃》(2002)一書中告訴我們,如何基於搖籃到搖籃的設計模式重新進行生態的設計。二手衣的生命若能透過這樣的模式,所有的衣服都會重生,回到它們最初的搖籃狀態,而達到永續的目的,這要從產品設計開始。

 

從搖籃到搖籃的概念包含3個原則,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概念是 「垃圾即食物」或 「廢物等於食物」。當產品已達到其使用壽命結束後,若能使它們轉變而成為 「生物養分」或「工業養分」,就能重新再利用。生物養分是可以重新進入生態環境的物質,工業養分則是維持在閉環迴路的工業循環中的材料。

 

從搖籃到搖籃的觀點描述一個完美的理想世界,如同大自然一般沒有廢物。每一個物品都可以作為另一個有機體或工業系統的有效食物,所有的材料在安全的循環中再利用,不會也不能有長期的、生物的累積效應或不可逆的變化。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觀點提供我們一個解決紡織品廢棄物的出路,但是如何做才能達到這樣的理想,是從設計源頭就必須努力的。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衣服回收以後要能有效利用,這也是目前最大的困難。就從搖籃到搖籃的觀點來說,問題的產生就是因為源頭錯誤的設計。

 
依循環經濟核心四元素分析紡織品的回收及思考可能努力的方向依循環經濟核心四元素分析紡織品的回收及思考可能努力的方向
 

發展紡織品的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一種再生系統,藉由經濟活動維持人類的生活,經由設計減量、再使用與循環再生的商業活動,充分運用系統內的有限資源,設法達到讓資源及能源的產生、投入與廢棄∕排放,和人類的福祉達成永續平衡的目標。我們必須和所處的環境資源共生,並產生符合經濟效益的活動。循環經濟所想像的未來是所製造生產的每個產品都經過精心設計,並可用於多個循環使用,不同的材料與生產製造的循環都經過仔細考量搭配,一個製程的輸出可以成為另一個製程的輸入並產生利益。

 

如同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思考,在循環經濟中,當產品使用周期結束時,並不會視為廢物,而是可以成為新的生產周期的原材料,且符合環保和經濟效益。台灣除了能源急需自主外,循環經濟很可能主宰台灣下一階段的產業經濟發展。

 

紡織品回收與再利用

 

結合循環經濟設計思考的做法來實踐搖籃到搖籃的理想,才能達到紡織品循環及永續的目的。對此,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致力於加速邁進循環經濟的轉型過程。基金會執行長莫雷(Andrew Morlet)在2014年來台灣訪問時,對實際的做法提出核心四元素的概念。

 

發展紡織品的循環經濟是依據搖籃到搖籃的設計概念,並提供足夠的誘因促使消費者及回收端進行回收。參考國外相關材料再利用的系統,評估材料的安全性,建構紡織材料生產履歷,並經由第三方單位進行驗證及追蹤,結合雲端資源循環管理平台,設計成紡織材料封閉循環系統。期待新的設計思維能夠形成資源循環有效的生態系統,讓珍貴的資源在迴圈中有效地循環,達到循環經濟的目的。


紡織品的資源服務資訊架構紡織品的資源服務資訊架構

為達到紡織品的回收資訊透明化以形成可行的回收管道,利用網路的技術建構回收平台雲端資源循環服務。資源循環平台功能可以提供產品材料履歷、追蹤紀錄管理、回收作業及循環資源相關數據分析。可追溯性的資料流程可以讓回收的過程透明化,並讓消費者信賴再生產品的品質。加上建構的再生及可追溯紡織品資源化驗證,使複雜的紡織品循環成為可行。

 

目前的開發只是一個努力的起點,由於紡織品的種類繁多,不同種類紡織品的回收路線幾乎都不相同,必須從產品源頭的設計著手,加上製程的管理,產品的回收和消費者的配合,並化繁為簡。更重要的,不同的紡織品其回收技術及品質要求相異,因此必須先建立適當的回收方法及其對應的管道,這些都需要最新的技術來完成。樂觀期待結合各界的力量,在循環鏈中一起努力讓台灣成為循環紡織環保科技島。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