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沒有電阻的材料–超導材料

98/09/08 瀏覽次數 18517
金屬是電的良導體,電阻比較小,尤其是銀、銅和鋁。但是日常所用的導電材料都有電阻,因此在輸電過程中會有大量的電能損失,甚至達總電能的 15%。零電阻的超導材料便成為人們最期盼的東西。

在尋找超導材料的過程中,首先想到的是金屬。科學家發現金屬的電阻隨著溫度降低而減小,因此在超低溫下或許可獲得較小的電阻,甚至是零電阻。隨著超低溫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獲得了不同程度的低溫,如攝氏零下 140 度(133K)的液氧溫度、零下 196 度(77K)的液氮溫度、零下 253 度(20K)的液氫溫度、零下 263 度(10K)的液氦溫度等。這些超低溫技術為超導材料的發現創造了成功的條件。

1911 年,荷蘭物理學家昂納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教授在研究金屬汞的低溫性能時發現,當汞的溫度降低到 4K 時,電阻會下降到零。人們把這種零電阻現象叫做「超導性」,具有超導性的材料叫做「超導材料」,而出現零電阻的溫度叫做「超導溫度」,並用符號 TC 表示。因此,金屬汞成了人類認識的第1個超導體,從此探索和研究超導材料成為科技界的熱門課題,昂納斯教授也因這項成就在 1913 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為什麼超導體達到「超導溫度」時會完全失去電阻呢?金屬導電是由於金屬晶體的自由電子在電場的作用下做漂移運動,在漂移過程中所受到的阻力就是電阻。當溫度下降時,金屬晶體的原子趨於被「凍住」,兩個自旋相反的自由電子會因與晶格作用出現微弱引力而趨向形成「電子對」,而且電子對之間也會出現弱的組合而趨向有序化(玻子凝結),這些變化會因溫度持續降低而增大。

當溫度降到臨界溫度以下時,這些高度有序化的自由電子會沿一定方向暢通無阻地流動,在宏觀上就表現出零電阻的現象。這有些像(但不完全像)電影院散場時,如果大家毫無秩序地湧到出口處,往往會塞在門口,很難出去;反之,若大家排好隊有秩序地出場,就會十分順利,毫無阻力。

從 1911 年首次發現超導體到現在,人們已知的超導材料僅單一元素就有三十多種,其中部分是金屬,至於超導合金和超導化合物則已有數千種。

研究顯示所有的超導材料都要達到超導溫度以下才能產生超導性,而且超導溫度都很低。通常把需要採用液氦(10K)做為冷卻劑才能產生超導性的材料稱為「低溫超導材料」,而需要以液氮(77K)冷卻的則稱作「高溫超導材料」。最早發現的金屬汞的超導溫度是 4K,需要用液氦做為冷卻劑,這一溫度幾乎已是人類所能達到最冷寂的境界,但在如此低溫下很難找到它實際的用途。

因此,人們迫切希望能有高溫超導材料的存在。1986 年,瑞士科學家發現鑭、鋇、銅氧化物的化合物(La-Ba-CuO)具有超導性,它的超導溫度是 35K。雖然稱不上是高溫超導材料,但從此打開了從金屬氧化物中尋找高溫超導體的大門。接著,科學家又發現釔、鋇、銅氧化物(Y-Ba-CuO)在 90K 也具有超導性,人類終於獲得了高於液氮溫度的高溫超導材料。這項發現引起世界轟動,揭開了全球性的超導熱。

目前,新的超導金屬氧化物系列不斷湧現。人們用鈧(Sc)代替釔(Y)、用鍶(Sr)代替鋇(Ba),並在金屬氧化物的配比方面進行調整,結果發現鉍、鍶、鈣、銅氧化物(Bi-Sr-Ca-CuO),以及鉈、鋇、鈣、銅氧化物(Tl-Ba-Ca-CuO)等材料,都可以達到 120K 以上的超導溫度。

現在,人們更進一步期盼室溫超導材料的出現。因為室溫超導材料具備了實用化和工業化的價值,對現代科學技術,如電力輸送、超導發電機、大型電子計算機、磁浮高速列車、核融合反應控制等領域,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電力輸送 應用超導材料於電力輸送,是人們首先想到的用途。從發電站把電力送到用戶端全靠電線、電纜,但現在所用的電線和電纜都有電阻,電力因此而損耗,而且損耗量相當大,幾達百分之十五。將來若能改用超導材料做電線和電纜,由於電阻為零,輸電過程中就不再有電力損失,那是多麼美好的境界啊!

超導發電機 「超導材料」應用的第2個構想,是製造超導發電機。目前,發電機單機的功率是 1 百萬千瓦,預計到 21 世紀末需增加到 1 千萬千瓦,這個規模以現有的發電機是無法達到的。發電機的重要零件是線圈和磁體,由於導線中有電阻,發電過程會導致線圈嚴重發熱,發電容量越大,線圈發熱現象也會越嚴重。很明顯的,發電機的線圈是影響發電容量的重要因素。如果這些線圈能改用超導材料,發電過程中線圈就不會發熱,發電容量自然可以大幅提高了。

磁浮高速列車 「超導材料」應用的第3個構想,是製作磁浮高速列車,這種列車的時速可達 500 公里以上。列車的速度始終受到車與地面之間摩擦力的束縛,除非使列車懸浮,否則列車的時速是不可能有所突破的,磁浮高速列車的構想也就奠基於此。

但怎樣才能把行駛中的列車托起來呢?研究超導的學者進行了一個著名的磁浮實驗。他們製作了一個圓形鉛環和一個小鉛球,再以一個叉子做為磁感應體。當鉛環和鉛球的溫度降到超導臨界溫度以下時,鉛環和鉛球都會變成超導體。這時若通過電磁感應使鉛環中產生電流,鉛環周圍就會產生磁場,這磁場又感應鉛球產生電流,使得鉛球周圍也產生感應磁場。這兩個磁場的排斥作用,使鉛球受到向上的斥力而飄然升起,當達到一定高度後就懸在鉛環的上方不動。

根據上述的磁浮實驗,如果把超導磁體安裝在列車的底部,並使列車底部的超導磁體和地上鉛環發生相對運動,鉛環中會產生一股強大的感應電流,在其周圍產生磁場,進而與列車底部超導磁體產生磁排斥作用,列車將因而懸空浮起。據估計,這種磁排斥作用可以把列車斥離地面約 10 公分,這距離已足夠使列車懸浮在地面上高速行駛。

自 20 世紀 60 年代科學家提出磁浮列車的構想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1979 年,日本製造的一輛超導磁浮實驗車,長 135 公尺、寬 3.7 公尺、高 1.4 公尺,時速達到了 504 公里。這輛世界上的第1個單車磁浮車可以乘坐 4 個人,並在幾年前成功運行。

可控熱核融合 「超導材料」應用的第4個構想,是用超導材料進行可控「熱核融合」。氘和氚的「熱核融合」會放出巨大的能量,比現行核發電的原子核分裂反應能大得多,而且氘可從海水中提取,資源十分豐富。此外,「熱核融合」的產物—氦是一種稀有氣體,對環境沒有污染。眾多的優點使人們期望能用核融合反應來發電。

但核融合反應發電的最大困難是:氘和氚核的融合反應必須在攝氏 1 億度以上,且反應控制不易。為了使核融合反應能持續不斷地進行,必須有一個十分強大的磁場,以便把核融合過程中的等離子體約束住。就目前來看,最有希望解決這難題的是「超導材料」,因為超導體能產生所需的強大磁場。換句話說,只有當人們真正掌握了超導技術後,才有可能使「熱核融合」反應的控制實現。

看完上述的介紹之後,您是否對「超導材料」有了更深一層的看法?希望您也能加入「超導材料」的研究行列,為人類新科技貢獻一份心力。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