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導盲機器人

101/12/10 瀏覽次數 16738
根據最近幾年的資料,台灣盲胞人數約近8萬人。然而,我們卻不常在公共場域看到盲胞朋友。外界環境的複雜與不確定性,顯然對他們是極大的挑戰。也許大家會有印象,盲胞朋友應該可以靠導盲犬來幫忙帶路,但另一項數據卻告訴我們,目前台灣的導盲犬數目僅有幾十隻,兩者之間的差距相當懸殊。導盲犬的培育過程相當艱辛,牠們必須血統優良、多代都無咬人記錄、出生後還須經專門訓練與環境適應,而後再經由評估、選擇,最後才得以與適合的盲胞朋友配對,成為夥伴。

基於此,為了讓盲胞朋友有機會至戶外走動,導盲機器人的概念也因應而生:即試圖利用機器人感應環境的能力及內建的智慧型系統,提供導引的功能,並達到安全輔助的目的。

以形式而言有兩種:一種是智慧型拐杖,是盲胞朋友很好的選擇,因盲胞朋友本身常用拐杖作為輔助,以此為基礎,在上面加裝GPS、語音介面、以及導航等功能,並以感應器偵測障礙物、行人、與車輛等,可行性相當高。國內包括台灣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校均有研發團隊進行開發;另一種導盲機器人的形式則為前導式的自走車,利用車上搭載的各式感應器,如攝影機、紅外線或雷射測距儀等,來偵測路上的障礙物,再經由車上的導航系統、導引使用者到達目的地。前導自走車可藉由連桿與使用者連結,或彼此之間以聲音進行聯繫。

導盲機器人在應用上,並不需像導盲犬與人一樣,需要配對的過程。雖然直覺上在未來應有極大潛力,可廣泛使用,但實際上它的推廣仍須多方面的配合。關於這點,我們先回到導盲犬的部分:前陣子,媒體報導陳芸英出版《再見,Ohara》一書,記錄她的視障好友張國瑞和導盲犬Ohara的情誼,以簡單親切的文字,刻畫了他們之間動人的情感;然張國瑞和Ohara早期於搭乘大眾運輸系統時卻常遭遇到不友善的待遇,導盲犬以往甚至無法搭乘捷運。回過頭來看,導盲機器人要能順利達成任務,仍需視為數眾多的明眼人能否尊重盲胞朋友之權利、是否支持在公共場域加裝有助於導盲機器人感測環境之裝置,及能否不佔用無障礙斜坡或作為感測參考之導盲磚。導盲機器人成功與否,除了於技術方面突破與創新外,也仰賴大家共同重視所有人的權利,這也是我們於感動Ohara對夥伴真情付出外,應有的體認。(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電機科技新知與社會風險之溝通」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黃承揚|英商牛津儀器海外行銷有限公司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