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虎鯊是會進入河口區的沿岸鯊魚 (圖/陳勇輝)
國外媒體報導,一位釣客在澳洲巴利納地區的里士滿河畔釣魚,放穩魚竿後,他朝河裡拋下許多紅鯛當誘餌,希望能夠吸引大量的魚群靠近,以便滿載而歸。但撒餌不久,水面就出現陣陣騷動,赫然發現一隻龐然大物逐漸靠近。定神一看,這龐然大物居然是一隻體長將近3公尺的鯊魚,把他嚇了一大跳!幸好釣客當時並沒有下水,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事後,南十字星大學海洋生態學家布赫(Daniel Bucher)從影片中鯊魚魚鰭的形態特徵,認定鯊魚可能是「沙虎鯊」。
沙虎鯊是一種棲息在海岸水域的大型鯊魚,有很強的游泳能力,但一般都是緩慢又沉靜地游動,多出現在水深10到40公尺深的近岸水域,分布以澳洲東南海岸海域為主。
不是所有鯊魚都住在深海?
許多人一定想問:「為何河流中會出現生活在海裡的鯊魚呢?」「鯊魚不都在大洋中活動嗎?」「在河裡遇到鯊魚可是一生難忘的經驗,但這種情形是不是異常現象呢?是海中的鯊魚一時迷了路、誤闖入河流的意外情況,還是另有其他原因呢?」
人們對於鯊魚的刻板印象是:「所有鯊魚都棲息在大洋中。」就算在近岸發現鯊魚,看起來也還在屬於海洋的範圍。更何況,鯊魚傷人的事件都發生在海邊而不在河岸邊,所以過去大家都以為只有海裡才有鯊魚,難以想像牠們會出現在以淡水為主的河流中。其實這是對鯊魚生態的誤解。
鯨鯊為典型的大海洄游性鯊魚,通常只在近海區域活動。 (圖/陳勇輝)
首先,不是所有鯊魚都生活在海洋。
科學家發現,有些稀有種類的鯊魚——稱為河鯊——是可以生活在淡水水域或海洋水域的,但大都只出現在人煙罕至的地區,如澳洲或東南亞原始林區。目前所知的河鯊,種類只有1屬3種,而且瀕臨滅種的狀態。
恆河真鯊在淡水及海洋中都能生存 (圖/維基百科)
此外,有些棲息在近岸水域的鯊魚也會出現在河川中下游,尤其是河口地區。本來河口地區就是海洋與河流交會之處,隨著潮汐週期性的推動,海水會進入河流之中,水中的鹽度會有週期性的改變,所以河口地區的鹽度是介於全海水或全淡水之間的半淡鹹水。有些鯊魚屬於廣鹽性,能夠適應鹽度變化大的環境,因此可以在海洋與河流交界的河口潮間帶來去自如,例如近幾年在墾丁海域發現的公牛鯊就是其中一種。
公牛鯊在鹽度變化很大的河口潮間帶也能適應良好 (圖/維基百科)
澳洲釣客釣魚之處已經是里士滿河出海口附近,算是河口地區。因此,雖然是在河岸邊垂釣,遇見海洋鯊魚的機會也大幅增加,只是釣客並沒有意料到會遇見如此大型的鯊魚。
釣客所在的位置位於里士滿河口區(圖/陳勇輝、沈佩泠)
河口——鯊魚覓食的生鮮超市
鯊魚為什麼要游進河口地區呢?
河口是兩個不同生態系的交會區,有來自淡水的物種,也會有來自海洋的物種,因此物種多樣性特別高。加上河口區承接來自陸地源源不斷的營養鹽,滋養出數量龐大的浮游生物,進而吸引許多生物來此,形成生物多樣性高的生態系。
另一方面,鯊魚是食物鏈最頂端的獵食者,而河口區可以捕食的獵物種類與數量又特別多,就好比是一間超大型的鯊魚生鮮超級市場。既然食物應有盡有、可以盡情地吃到飽,鯊魚進入河口區覓食自然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河口擁有豐富的生態,因此能吸引高階獵食者前來覓食。圖為台江國家公園的四草紅樹林綠色隧道。 (圖/維基百科)
河口有鯊是常態!別大驚小怪
河口區浮游生物的基礎生產量高,是許多魚蝦貝類幼生的食物,也吸引其他的生物來此覓食,形成豐富的生態系。對於嗷嗷待哺的幼鯊(如檸檬鯊)而言,河口區不僅是提供豐盛食物的成長天堂,有紅樹林分布的河口區還可以讓體型嬌小的幼鯊躲藏。幼鯊藉此逃避大型掠食者的追捕,甚至其他種類鯊魚的追擊,等長至一定體型之後,就可以回到海洋中討生活了。
檸檬鯊會將尚未成年的幼鯊藏匿在河口的紅樹林中 (圖/維基百科)
新聞報導僅強調河邊釣客遇見大鯊魚的新奇性,沒有仔細探究鯊魚進入河中背後的科學事實,反以「海洋鯊魚進入淡水流域是異常現象」去強調這種情形的新聞性,引發社會大眾嘗鮮觀奇、盲目起鬨的心態。若深入探究就不難發現,有些棲息在沿岸水域、屬於廣鹽性的鯊魚會進入河口地區覓食和繁殖後代,這是自然現象,並非奇特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