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讓學生動手做科學–王德麟老師

102/07/24 瀏覽次數 11711
每個人在求學的過程中,總有那麼少數幾位老師和其他老師不同,說的話特別有說服力,靠的不是威嚴,也不是語氣,而是態度。
 
台南市大橋國中的王德麟老師,是一位喜歡不斷嘗試新的方式教學,也是一位喜歡不斷自我進修的老師。從他在暑假的行程安排就看得出這點,每個星期都有至少1~2天的時間在參加研習或者教學論壇的活動,其中有的是指導學生的營隊活動,有的是教師之間的經驗分享會。

王老師推廣科學的方式很跟得上時代的潮流,部落格和噗浪都是媒介,每周固定發1~2篇文章。「現在的學生習慣上網,所以我選擇他們最熟悉的媒介做為傳達科學知識的平台,有些考試題目也會暗藏在內。」
 
自製科學教具
 
上網一看他的部落格,豐富的科學玩具和遊戲照片,會讓人覺得來到了科學版的玩具反斗城。每一樣玩具王老師都用照片和文字紀錄了製作過程和背後的科學原理,這些科學教具最後都成為他在學校課堂上和在外營隊的教學內容。

王老師現場拿了幾項自製的科學玩具示範,結構都非常簡單,使用的材料也都是隨處可得。其中一項得過翰林盃第1屆科學教具比賽第2名的,是在寶特瓶的底部接上一條塑膠管,這樣簡單兩樣東西的組合,可以用來示範虹吸原理;裝入些許水後蓋上蓋子,依照水位在塑膠管中的高低變化,也可以當做氣壓計;甚至也可以用來和學生解釋經典玩具「愛情溫度計」的原理。
 
如果光是示範教具,王老師認為沒辦法真正啓發學生,他要求學生自己也做這些玩具,並且要他們自己去尋找材料,透過實際的試驗來知道什麼材料是最適合的。
 
製作這些科學教具的靈感來源,有的是自我發想,有的是從國外電視節目取經,但無論如何都經過實際的試驗和製作材料上的篩選,這些過程和完成的作品,是一樣的寶貴。
 
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系畢業的王老師,認為手作學習是最能夠讓學生學習科學思考的過程,「不是人人都要變成科學家,但是人人都應該學習科學的態度。」
 
他也會帶孩子走出教室,離開電腦螢幕,去農場或是動物園等地方參觀,增加戶外生活經驗。「現在小孩子最常作的休閒活動就是在家上網,比起以前我那個年代的休閒活動多半是往戶外跑,現在的小孩子更需要生活經驗。」而且他認為,「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科學,但是大多數人會跟它自動絕緣,而不是結緣。」
 
拿自己更換水龍頭為例,有一次竟花了4個小時,看似簡單的一項工作,在實作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科學的原理,包括用什麼材質的膠帶或是如何接管才比較不容易漏水。他希望把這樣的學習模式帶入教學中,雖然比傳統的教學模式要多了兩三倍時間,但是絕對是值得的。

科學趴辣客
 
王老師很謙虛,談話中他也提到其他幾位一樣熱愛分享教學經驗的老師,他們固定會有「科學論壇」和「科學趴辣客」的聚會,前者在餐廳的包廂內舉行,用餐過後開始分組進行教學經驗和方法的分享,後者則由每位參與的老師帶來自製的科學教具,並且分享他們如何用這些教具來啓發學生。此外,他們也分享班級營運的經驗,讓學習的過更有組織性。
 
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互相激勵、學習,讓這個創意教學的研究變成一個像是教育者之間的社團活動,有了這個社群的凝聚力,使得教育這條路一點也不孤單。
 
到底是什麼時候,王老師開始對科學抱著這麼大的興趣,並且想將它和其他人分享,進而走上教育這條路?
 
「我在國二時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理化老師,他的教學方式和態度很讓我欣賞,也讓我喜歡上了這個科目。」王老師口中的這位啟蒙老師,用嚴謹的態度看待事情,在解釋一個自然現象的時候果斷但不失說服力,讓他很信服。從那時候起,王老師就不斷吸收和蒐集教學的靈感,希望將來可以用得上,並期望「將自己視為伽利略望遠鏡,將學生塑造成不倒翁。」
 
科學教育的挑戰
 
在教育的這條路上走來,他覺得目前所看到最令人擔憂,也是最難以解決的事情就是科展的變質。怎麼說呢?
 
在十幾年前,學校的科展是由對探究科學問題特別有熱忱的學生,自動自發組成團隊來製作。但王老師說,現在因為科展的經驗,尤其是獎項,變成學生升學的一項很重要的比序標準,家長為了兒女升學的考量,往往會要求他們參與科展,不論他們自己是否有興趣。也會對老師施加壓力,希望孩子的專題可以獲得獎項,因此獲獎與否,進而成為評量一位老師優劣的指標。
 
這麼一來,造成學生在做科展的過程中非常被動,往往後來變成老師自己在做,或者是收學生爛攤子的情況。在科展中常常發現有些作品,指導老師的介入很明顯地占了相當大的比例。這樣的現象,可以說將科展的精神本末倒置了。
 
若要改善,王老師認為家長、學生和老師三方面的觀念都需要調整。家長必須尊重小孩自己的學習意願,學生必須學習對自己負責,老師則要認知到科展不一定得獲獎,重要的是學生在過程中的學習經驗。
 
是否在使用趣味科學教具和教學方式後,學生的成績有所改善?王老師的回答很坦白,「我們做過統計,比較有接受和沒有接受這樣教學模式的學生成績,結果是差不多的。但是,有差別的是前者的學習經驗能夠快樂很多!」

的確,當學生喜歡化學或物理時,即使考試成績不怎麼樣,但將來在聽到化學或物理這樣的名詞時,心裡的感覺至少不是畏懼。而且,學習這條路沒有終點,也許40歲再去理解一個自然現象一點也不遲。
 
在這麼多年投入手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後,王老師下一個想要挑戰的目標,是開發相關的教案,將這些元素融入制式課程中,讓每位學生不論老師是誰,都能夠享受到相同的學習樂趣。
 
另外,他希望在同學之間能夠確實建立合作學習的形態,包括分組自我管理、訓練自我表達的能力。當然,如何建立一個明確的評分制度和標準,也是一項挑戰。
 
訪談結束後,外面的雷雨驟下,王老師很親切地借了我一把雨傘,也幫我安排了一輛車到火車站,人家說台南要下這麼大的雨很不容易,這就好像今天的訪談,讓我見識到了一個從未涉獵的領域,原來在台灣存在著一個這麼熱絡的教師社群,一起分享手作科學的教學經驗,他們互相學習、激盪,將自己的心血結晶送進比賽的熔爐中焠鍊。有的老師只會說,卻少了動手做的能力與經驗,但是也有些熱忱的教育家身體力行,他們相信若要傳達一個科學的思考過程,自己也要有參與這個過程的經驗。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其他人,找到自己認同的價值,影響力才會出來。更多的分享和無私的付出,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