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需要開刀 該如何選醫師?

105/09/23 瀏覽次數 2767
家人、民眾需要開刀,多半會透過關係、網路搜尋、爬文,做一下功課,打聽哪位醫師技術較好,事實上,這有客觀指標可供參考。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團隊近日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MJ》發表研究指出,與其觀察一名醫師的「手術量」,還不如深入了解這名醫師的手術「專精度」,從醫師的手術「專精度」更能精準預測手術結果好壞。

何謂手術「專精度」?
舉例來說,甲醫師一年執行100台手術,其中30台為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另外70台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瓣膜置換術、腹主動脈修復術等其他手術,若以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來看,「專精度」只有30%。相較之下,乙醫師一年執行30台手術,但全部都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代表乙醫師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專精度」為100%。
 
醫師手術專精度高 對患者較有利

這項研究含括25152名醫師、695987名66歲以上患者,研究聚焦於八種手術,結果顯示,以瓣膜置換術來說,若醫師手術「專精度」高,患者死亡風險約下降46%。類似現象也出現於腹主動脈瘤修復術、膀胱切除術、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肺部切除術、冠狀動脈繞道術等手術,醫師手術「專精度」高時,患者死亡風險減少42%至15%不等,依不同手術而有差別。
 
研究學者認為,醫師重複執行同樣手術,自己的肌肉、動作就會產生記憶,動作越來越熟練,患者自然得以受益。
 
國內學者的建議

國立台灣大學公衛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郭年真助理教授近期在《台灣公共衛生學會雜誌》發表文章指出,政府相關單位或許應考慮制訂政策,幫助醫院、醫師維持手術品質穩定。這類「手術處置集中化政策」通常著重於心臟手術處置、癌症手術、兒童相關手術等高風險或罕見手術,建議將政策介入重點放在「設定最低服務量閾值」、「指定轉診中心」。
 
像美國有些州、醫療保險公司,便設立醫院、醫師某類開刀數門檻,如果醫院、醫師很少執行某類手術、沒有達到某類手術開刀數門檻,便會建議病患轉診至其他間手術專精度較高的醫院。
 
手術專精度資訊 應公開、透明
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周穎政教授認為,手術集中化容易影響民眾就醫可近性、方便性,實際執行也會遇到很大阻力。國立成功大學公衛研究所呂宗學教授則主張,應將這些手術量、手術專精度資訊公開,供民眾、醫師參考,這比起強制性做法更理想。(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呂宗學
翻譯:李若綺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