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慢性疾病隨著人口年紀的老化而增加,心臟疾病即為其中之一。謝清河以一張埃及木乃伊公主的斷層掃描影片,說明了早在3000年前就有冠狀動脈硬化,這是個古老的疾病。謝清河將分享了心臟再生醫學研究成果、未來方向,以及能對台灣有什麼幫助。
再生醫學市場與案例
謝清河指出,全世界廣義的再生醫學市場,到2020年將達到新台幣兩兆元,其中美國就佔了一半的市場。幹細胞應用技術與奈米科技的進步,促進了再生醫學於皮膚、心血管、神經系統、牙科和骨科等領域的應用。不過再生醫學的缺點,在於研發時間長、費用昂貴,法律與倫理考量也多;但隨著技術成熟,價格應該會降低。
謝清河舉例說明,心臟最容易發生冠狀動脈阻塞,冠狀動脈支架每年有市值100億美元的市場。而由日本學者岡野光夫開發、用於細胞治療的細胞層片技術,可用於組織修復,已通過日本厚生省核可於臨床應用。
心血管再生的細胞療法
謝清河實驗室也開發了治療性的水膠,可攜帶治療藥物或細胞到達需要治療的位置。他們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和「自組裝胜肽奈米纖維水膠」混合,直接注射到心臟受傷之處,在大鼠與蘭嶼迷你豬身上都看到良好的心肌/血管再生。謝清河團隊也應用專一性抗體anti-PEG,先注射到病灶成為標靶,再把帶有PEG的治療藥物注射入體,藥物即使經由血液循環,也能準確送達病灶發揮療效。目前謝清河也在台大醫院與成大醫院進行臨床試驗,以病人骨髓細胞與水膠治療下肢缺血,期待可以造福這類病人。
人類疾病的誘導性多能性幹細胞服務聯盟
由於不同區域、人種、基因背景對藥物或疾病的反應皆有其獨特性,建立本土人類誘導性多能性幹細胞(iPSC)資料庫有其必要性。謝清河與台大團隊在2015年開始在台灣成立五個iPSC核心設施,目前已與30個機構進行合作,提供iPSC的培育服務。只需要抽取1 c.c.的血,即可成功轉換成幹細胞,再進一步把幹細胞分化為不同的細胞,進行藥物篩選、細胞治療或個人化醫療。謝清河預計在2019年底完成100個疾病模式的iPSC細胞株和20個正常細胞株,其中以神經退化為主要研究疾病。
因應全球精準醫療的起飛與發展,謝清河並整合了跨領域相關科技,執行台灣心臟組織晶片計畫,目前已找到13個人類白血球抗原(HLA)是純合子(homozygous),由血液幹細胞分化出來的心肌細胞,將可涵蓋台灣HLA-B 51.8%的基因型,未來將可藉由晶片的方式加速藥物篩選、新藥開發和個人化醫療。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科學短講(Tech Talk)計畫」執行團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