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認識科技上癮症候群

105/08/09 瀏覽次數 3566
我們的生活週遭早已經充斥著琳瑯滿目的科技產品,而我們也早就習慣於使用科技產品來滿足人類的需求,或是處理我們的生活與工作等日常事務,科技產品與人類生活的關係確實密不可分。很多人經常是手機不離手,隨時隨地滑手機;到辦公室或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且電腦一用可能就是數小時。有這種現象的人,可能要小心「科技上癮症候群」已經悄悄上身了。

所謂「科技上癮症候群」,指的就是有一部分人在使用科技產品時,有如飲酒或吸食毒品一般,到了如痴如狂、流連忘返、廢寢忘食、無法自拔,甚至因而傷害自己的健康及他人性命的程度。得了科技上癮症候群的這些人,對於某些自己喜愛的科技產品,例如電腦、手機、穿戴裝置…等,愛不釋手,不僅花費大量的時間及金錢追求這些科技產品,更視為其生活或生命的重心。

許多網路成癮的年輕人,整日與電腦為伍,不是宅在家裡就是溺在網咖,不願上學、工作,不出門與人互動,終日沉浸在網路世界裡。電腦和網路成為第一優先,吃飯時眼睛盯著網路的變化,睡覺時心想著電腦,24小時開著電腦以便一睜開眼睛能夠立即上網,與人溝通也完全依賴電腦語言。這樣的人,往往又會有強迫性上網的行為,必須透過更多的網路內容或更長上網的時間,才能得到滿足。長此以往,這些人如果沒有電腦和網路,便會覺得生活空虛、心神焦躁憂慮、情緒低落、不知道要如何生活。不僅如此,網路上的虛幻世界,畢竟與現實生活不同,若長時間與虛擬的人事物為伍,可能因為錯誤或片段的訊息而影響個人的認知發展,對人生價值觀念產生偏差。較嚴重的,當長期處於虛擬世界中而無法立即回復到現實環境,害己傷人的事情便時有所聞。

大趨勢的作者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在訪談過數十位文化領袖、學者、神學家,並分析自己的生活後,提出六項科技上癮的症狀,包括:

一、    無論是填補心靈空虛的宗教,到照顧身體健康的營養,都偏好速戰速決
二、    恐懼科技、崇拜科技
三、    不太能分辨真實與虛幻
四、    視暴力為正常現象
五、    把科技當玩具玩
六、    生活疏離冷淡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引述兒童與青少年精神諮商師葛拉罕(Richard Graham)醫師與瓦茲(Jay Watts)醫師,亦指出科技上癮的症狀包括:

一、    對其他活動興趣缺缺:除了喜歡的科技產品外,對於其它像是看電影、戶外活動等,都沒有什麼參加意願
二、    時常詢問何時可上網或受其影響而分心:無法使用網路時,會不斷詢問何時能再次使用,或經常想要測試其電腦設備能否上網,因而受影響、分心
三、    情緒不穩且愛爭辯:在被發現使用科技產品的時間越來越多時,對別人的關心或限制非常敏感,且易引發爭辯
四、    出現戒斷症狀:因不能上網而心情沮喪或發怒,但回到螢幕前或有網路可使用後就會平靜下來
五、    說謊與欺瞞行為的頻率增加:掩飾使用科技產品的頻率和時間,甚至為了延長使用時間,會躲在棉被裡秘密使用

造成科技上癮症候群的原因則是眾說紛紜,張朝凱醫師指出有些研究發現精神症狀(如焦慮症及情感性疾患)可能和科技上癮互為因果,也許是較易退縮的人格特質,例如容易害羞、身材不佳、其貌不揚的人為了要逃避現實生活的不得意,導致在科技世界中尋求慰藉。有些學者認為情緒控管有問題、性格自我封閉、社交能力及自律能力較差、或有注意力缺損症者,當過於投入另一個虛擬的世界,甚至將原本屬於虛擬世界的角色性格帶至真實世界時,較易出現成癮的現象。部份學者則認為科技上癮是「衝動控制疾患」中,與強迫症、病態性賭博、購物狂及縱火狂為同一類型。

如何避免成為「科技上癮症候群」的人呢?首先仍須從教育著手,家長、教師、政府、媒體等,廣泛宣導科技上癮症候群的訊息,喚起科技使用者的意識,避免讓自己成為科技上癮者而不自知。一旦得了科技上癮症候群,治療的方法包括:

一、    自我修整:先評估是否因為長期使用或迷戀某項科技產品,而出現工作或學業無法應付、作息顛倒、焦慮、易怒、失眠、社交恐懼或患得患失等現象,初期可透過自我調整或家人親友輔助,修正使用科技的習慣。例如,訂定大家都須遵守的科技產品使用規範,如用餐及睡前禁用,每日最多不超過1小時等,並多安排家庭活動。甚至建議採用「戒斷療法」,強制3日共72小時遠離該項科技產品。

二、    就醫治療:若自我修整仍無法調整過來的話,就要就醫進行藥物或心理治療,配合專家做行為或心理治療,以及藥物控制科技上癮的衝動。(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遇見無所不在的生活科學」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張尹貞
審校:張惠博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