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科學家的生計:職業科學家的誕生
106/01/23
瀏覽次數
2346
王道還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在歐洲,職業科學家很晚才出現。英文「scientist」這個字在19世紀上半葉出現,職業科學家如 Thomas Huxley(1825-1895)卻不願意使用,因為那時「職業科學家」還沒有穩固的社會地位。直到20世紀一次世界大戰後,職業科學家才逐漸變成我們熟悉的模樣。
今日我們認識的科學家,必定是「職業科學家」,幾乎毫無例外。然而在人類歷史中,職業科學家卻是一件再新鮮不過的事情。王道還老師在此次科學史沙龍中,透過介紹職業科學家的由來,帶領聽眾思考當今社會中看待科學的眼光,以及科學家應當負擔的責任。
講演綱要
科學研究需要龐大的金錢支持,這麼高的成本來自每年政府的投資,這似乎是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甚至有國家每年應投入2%GDP進行研發工作的神奇數字,大家也將此視為衡量國家競爭力的標準。然而,想想在科學史名人堂中,二十世紀以前的科學家從未擁有這麼龐大國家資源的支持,科學只是私人興趣;在亞當史密斯的的國富論(顧名思義,論國家之所以富強)中,也未曾談及「研究經費」這一項。科學成為公共投資,其實是近一百多年來的新鮮事。
首先,Scientist一字最早在1834年William Whewel的一篇書評中出現:「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我們不妨稱他們為Scientist。」這個名詞在當時遭到了抵制,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們拒絕以此來指稱自己。對當時的「科學家」而言,研究科學是liberal arts,是一種出自紳士教養而擁有的興趣,絕對不是一種謀生的工作——追求科學知識,是士紳利用自己的資源進行生產,成果能供大眾普遍利用,基本上就是一種慈善事業。
誠如王道還老師所言,科學史上大概沒有比牛頓、伽利略、愛因斯坦更偉大的三個人了,然而,他們都是以私人興趣從事科學研究。
牛頓在十九歲那年進入劍橋大學,比他同時代進入大學的同儕晚了四五年,這是因為他「母親有財產,認為進入大學不會更有出息」,原來當時的大學並不是一個賺錢的門路,而能夠進入大學取得學位的人,大概也就是沒有經濟之虞的了。可以想見,牛頓為了進入大學,與他的母親之間一定有許多掙扎。牛頓一生最高的學術職位是劍橋大學的教授,那是一份薪水微薄的工作,他在二十一歲那年繼承了財產,才能「有閒有錢」地鑽研學術,而不必為生計奔波。而達爾文在十六歲那年被父親送到愛丁堡大學習醫,卻由於他對醫學不感興趣而四處「鬼混」。達爾文在自傳裡坦白講到「父親有錢,將來可繼承財產,無需工作」,對科學的興趣與成就從來就不是他謀生的工具,而是在深厚財力的基礎下自我興趣的追尋。再說愛因斯坦,當他在1905年發了五篇論文震驚學界時,甚至不是大學教授,只是個瑞士專利局的職員呢!
相較於以上三個人物,伽利略就是一個悲慘的科學家了,他做了許多我們看來很不入流的事情:伽利略把所有的研究成果都變成金錢,他宣傳望遠鏡的軍事用途,而沒有在第一時間將此發明用在天文研究;他選擇宣傳木星四個衛星的發現,以討好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最具威望與權勢的麥迪西家族,而沒有宣傳對在當時能支持哥白尼日心說、推動科學進步的金星相變的發現。伽利略是一位貧窮的科學家,「貧窮是一種罪惡,他剝奪了你擁有某種美德的權力」,這句話恰恰解釋了伽利略的這些行為。
而科學如何變成一項重要的公共投資,要從現在國家的興起談起。美國獨立戰爭及法國大革命創造出全新的關於現代國家的想像,十九世紀以來,各方勢力彼此辯論角力,爭論這樣的想像該如何落實,我們今日看到國家所扮演的角色、各個部門的職掌,才慢慢形成,現代國民教育、現代高等教育也因此出現,科學在其中才受到重視,有了立足的空間。
從私人興趣到公共投資,從紳士科學家到職業科學家,這是科學的古今之變,也提醒了我們應該面對的全新議題──當我們從小被鼓勵研究科學以報效國家、造福人類,當我們高舉知識與好奇心的旗幟投入科學研究時,是否曾經想到,現代的科學家利用了龐大的公共資源,應該要負起什麼樣的社會責任呢?或許「人民科學(The science for the people)」的概念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1917年,共產黨革命奪得政權後,下令「全國的科學家都要為人民科學來努力」。二十世紀裡有些第一流的講義,便是當時最傑出的科學家,在共產政權的威嚇下所完成的成果。這是第一次由政府發動的科普運動,然而人民科學的概念其實並不新鮮,早在共產革命的兩百多年前的法國大革命就已經有了相似的概念。全世界第一個自然史博物館──巴黎自然史博物館,正是法國大革命的產物。1793年,革命政府通過決議,解散法國國家科學院,財產充公,人員全部趕走,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人民科學機構,也就是自然史博物館。博物館內設了十二個教授,義務公開授課,當時許多第一流的科學研究成果,包括拉馬克的演化論等,都是在這樣的課程中被宣布、公開討論。
人民科學碩果累累,反觀臺灣「科普」,近年來雖蓬勃發展,但無論是科學在民間的普及程度、或科普在科學社群中所受的重視,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我們從小的教育中,科學作為一種志業似乎理所當然,然而細究科學發展的歷史脈絡,或許我們會對科學家該負起的社會責任,有更多的省思。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NTU CASE)主辦
本講演蒙臺大科教中心慨允轉載,謹此致謝。
科學史(48)
推薦文章
113/12/13
家貓健康與人類風險,呼吸道共通傳染病的隱藏威脅
王儷蒨
|
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
儲存書籤
114/01/03
熊寶寶考古學:自然、公民與道德、及性別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8/28
廢棄蝦殼讓魚魚變漂亮——天然增豔劑新材料
文詠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1
倫敦鐵橋與三隻小豬—工程與STS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