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全世界第一個試管嬰兒的誕生

108/07/23 瀏覽次數 8859
1978年,第一位試管嬰兒誕生,為不孕症夫婦的一大福音。1978年,第一位試管嬰兒誕生,為不孕症夫婦的一大福音。
 
試管嬰兒是一種利用體外完成受精的人工生殖技術。全球有約10%的夫妻為不孕症所苦,這項四十多年前發展出的技術為他們提供了一線希望,至今已有數百萬個家庭因此受惠喜獲麟兒。這都得歸功於兩位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Robert G. Edwards,1925-2013)和派屈克.斯特普托(Patrick Steptoe, 1913-1988)。前者,羅伯特.愛德華茲,更因此獲得2010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1。至於派屈克因已故,受限於諾貝爾獎不頒發給已去世的人,惜未能獲得追授。 

 

人工受孕的開端——試管中相遇的精卵

 
羅伯特初期鑽研哺乳類早期發育的基因學,奠定了往後研究人類遺傳疾病的基礎,並從1950年代開始從事和受孕相關的研究。當時已經有其他科學家發展出讓兔子的卵子和精子在試管中成功受精的技術,因此羅伯特更上一層樓嘗試人類的生殖細胞在試管受精,終於在1969年首次得到人類體外的受精卵,然而這受精卵卻無法順利地進行細胞分裂和後續發育。這時,婦產科醫師派屈克的一篇論文為羅伯特開啟了一絲希望。起初羅伯特致電派屈克尋求合作但未能成功,甚至連談話的機會都沒有,直到在皇家醫學會(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中兩人初見面,才開始聯繫與交流 。此後兩人成為長期研究夥伴,一同進行人工受孕的研究;羅伯特負責研究卵子的發育、精子的受精時機,以及不同荷爾蒙的功能6;派屈克則專司以內視鏡收集成熟的卵子,俾能提高試管嬰兒的臨床可行性5
 
 科技與倫理爭論中 試管嬰兒誕生了
 
1977年,一直苦於不孕,花了九年的時間嘗試受孕卻仍未如願的布朗夫婦(Lesley and John Brown)找上了羅伯特和派屈克。1978年7月25日全世界第一位試管嬰兒,路易絲.布朗(Louise Brown),終於順利在英國出生,他的生日也成為科學史上值得頌揚的日子。以現在看來再平常不過的試管嬰兒,在當時的社會卻是備受爭議,論點包含生物倫理、是否會助長人口過剩等等。此外,人們也擔心試管嬰兒可能導致較高的新生兒缺陷率,認為應該先以其他靈長類動物為實驗對象,才能進行人類試驗6。並因當時的研究主流為避孕方法,受孕相關的研究相較之下較不受關注,故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of the U.K.)也拒絕了這項研究的補助。儘管爭議不斷,但羅伯特曾表示,仍有許多不孕症患者來信鼓勵,而這就是他持續研究的動力。
 
失敗39次 台灣趕上人工生殖列車

臺灣第一位試管嬰兒張小弟在1985年出生,是繼日本之後亞洲第二例成功受孕的試管嬰兒。臺北榮民總醫院張昇平醫師主導的團隊歷經39次的失敗後,1984年8月底將胚胎植入不孕症病人張淑惠女士的子宮,並著床成功,於1985年4月瓜熟蒂落順利產下張小弟2。當時的台灣民風保守,接受試管受精是非常創新的作為,但張女士選擇相信醫生、全力配合,才有了最後的好結果。當年的張小弟如今已升格作爸爸了,並和妻子以自然受孕的方式產下一女。這證明了試管嬰兒是可以繼續以自然方式延續後代4的。 

目前每次嘗試人工生殖的懷孕率約為 27%,雖然不是百分之百,但對於原先難孕或不孕的夫妻、伴侶而言已是一大福音。相信隨著生殖醫學技術的日趨進步,懷孕率應可以更加提高,讓夢想孕育自己孩子的人都能如願以償。
 
參考資料
1.Martin H.J. 2011. Robert Edwards: the path to IVF. Reproductive BioMedicine Online. 23(2), 245-262.
2.臺北榮總不孕症暨生殖內分泌科的輝煌歷史與成功率。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網站。
3.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9。106 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
4.試管世代/台灣首位試管嬰兒「張小弟」升格當爸父女同一醫師「催生」。2016.07.26。民報。
5.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0 to Robert G. Edwar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2010.10.04.
6.Nobel Prize for Medicine Goes to IVF Pioneer. 2010/10/04. NPR. 
7.The first IVY baby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