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斗南火車站,發現斗南鎮公所印製的地方簡介,那是一份立體的小摺頁,每面各印有不同的資訊,又能夠隨意翻折,既精美也頗具巧思;這不是鎮公所專員設計的,而是出自雲林虎尾科技大學的吳添全教授之手,他無償捐贈。
引人油生興趣的「科普教育」
這份摺頁,原是吳添全教授2018年在斗南火車站舉辦「台灣科普環島列車」活動時,為教學需要而設計的。他的構想是,讓旅客在翻折這份文宣時,除了能享受「發掘多樣的驚喜」外,也可以領會到「多重空間」的概念。
吳教授任職於雲林虎尾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主要是教授「普通物理」相關課程。由於虎科大覺文郁校長相當重視「基礎科學」教育,故要求大學一年級的學生都要修習「普通物理」,無形中也讓吳老師厚實了「科普教育」的能力。吳教授的同事,如蔡振凱教授和羅煜聘教授也常常加入討論為雲林的科普紮根努力,讓吳教授的活動無後顧之憂。
許多學生都認為「科學」就是一大堆數學公式與抽象的概念,在這樣先入為主的觀念下,已先望之卻步,更不用說會有「努力向學」的欲望。吳老師認為,一般人對「科學」的這種誤解,其實非常可惜;因為生活中「科學」是無所不在的,「學習」科學並不一定需要「公式」,如果能先透過觀察「現象」,產生興趣,再來接觸「公式」與「原理」,學習的成效,將大為不同。
因齡施教 向下扎根
長期教授大學生「基礎物理」,讓吳老師深刻體會到一般大學生對「基礎科學」的錯誤學習觀念,以及程度低落的現況。吳老師表示,這也許是高中(職)階段,基礎科學教育普遍受到忽視所致;如今雖然上大學了,學生能藉由「通識課程」來彌補缺憾,但若能在更早期,就讓學生接觸正確的學習方式,那麼情況應會有根本性的改善;而推廣科普教育,即是一個補救的良方。
吳教授先與國立虎尾高級中學合作,利用課餘時間辦理研習營,並與該校的物理老師,針對活動的教材作了精心的設計與規劃,並不斷地改良與精進。另一方面,他也把推廣科普的觸角,嘗試向下延伸到「國中生」,與台南市立官田國中,合作辦理活動。
吳老師特別分享:針對「國中生」,他設計了一種「學習單」,讓他的科普活動與他人略為不同。這是一份事先規劃、設計好的研究內容,有明確的「主題」與需要探討的「問題」,學生在活動中,將以兩人一組的方式進行「討論」,最後再以「分享」的形式作結。吳老師表示,讓學生操作此一設計好的實驗,固然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但是讓學生以相互討論的形式,去思索、探究問題,則是另一種全然不同的經驗,也可以讓學生儘早體會「科學研究」的另種型態。
前述的「學習單」適用於國中階段的學生,但對於年齡層更小的小學生,則會改成另一種「問答形式」的「學習清單」;至於年齡層較高的「高中生」,吳老師表示,將以「做實驗」的活動進行之。會有這些不同的設計除了是因應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因其「理解力」、「手腦運用」…等差異,有必要調整活動「形式」外,另一個考量點是,「高中生」的心智已經逐漸「定型」,必須有更大「吸引力」的「具體實驗」,才能引發學生的關注;而這也意味著,若能越早接觸「科普教育」,對於培養「正確學習科學」方法的成效會越好。
早年的際遇 注定了方向
吳教授是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畢業,在求學階段便懷抱著以物理老師為終身志業的想法。他回憶大學時期,系上的洪連輝教授就給了他十分重要的影響:洪教授一方面鼓勵他上進修讀博士學位,促使他後來轉往交通大學攻讀電子物理博士;另一方面,在大學二年級時,他曾進入洪教授的實驗室學習,因耳濡目染洪教授總是無私無求地奉獻於「科普教育」的推廣,對此他埋下了日後也要深耕「基礎科學」教育的種子。
與地方政府合作 進行科普教育
在高中、國中甚至國小,辦理科普教育活動獲得熱烈迴響之後,吳老師也走出了校園,邁向人群,「台灣科普環島列車」便是其一。「台灣科普環島列車」是由「科技部」指導,「成功大學」、「台鐵」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共同主辦的活動;顧名思義,活動猶如環島列車般,會輪流停留在台灣各地,並在地方火車站附近舉辦,對象是一般民眾。
2018年的「雲林站」即是由吳教授負責,活動地點就在「斗南火車站」。原本,這個系列活動是希望藉由「火車站」的人潮,來增強全民科普教育的成效,但是「斗南站」是雲林地方的「次等站」,往來人潮不比一等大站,推廣成效頗令人擔憂。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斗南小鎮的人口雖然較少,但是民風純樸,鄰里感情深厚;經與鎮公所溝通之後,地方政府大力幫忙動員,鎮上居民亦紛紛響應活動,最後實際參與活動的人數,竟不遜於其他大站。如此這般深入鄉里的成效,令吳老師深為感動;也成為他日後持續深入地方社區,舉辦科普教育的動力。
吳教授除了到一般國中、國小去舉辦科普教育活動外,也積極關注偏鄉地區教育資源貧乏的情況。一般來說,到偏鄉學校去推廣科普教育,辦理科學營活動,「對象」應該都是當地的「所有學生」,但雲林縣政府與吳教授特別針對偏鄉學校的學生,另辦了一種有別以往的科學營活動。
2018年8月,雲林縣政府與虎尾科技大學、虎尾高中、國網中心,共同舉辦了一個非常特別的暑期科學營,其對象涵括雲林縣內海線偏鄉學校中所有通過「資優檢定」的學生。吳教授分析道,偏鄉學校的教學資源貧瘠,是一個「整體性」的大問題;過去,大家都把目標放在提升「整體」的教學能量上,試圖縮小城鄉間的差異;但若能以更深入的角度來看,偏鄉學校中學生的「資質」,應如同都市裡的學生般,也會有高低之別,而這些身處偏鄉的「資優學生」,其實更需要特別關注。吳教授便以此為著眼點,與虎尾高中的物理老師,規劃了這一種特殊的科普教育研習營。
「科普教育」的真意
科普教育的重要,在於它可以補救因「教育資源」偏頗、不均致造成民眾知識水準差異的現象。對此,吳老師提出了兩個例子以資說明﹔其一是,現代的科技發明了許多「新型態」的商品,然而人們在使用這些商品時,往往只顧著享受其「便利」與「樂趣」,卻忽略了,甚至不知,其所伴隨的潛在危險,如「自拍棒」即是一例。「自拍棒」在使用時需大幅伸長,可輕易觸及一般人手無法碰觸之處,但無形中卻讓使用者暴露在危險之中。例如使用在火車月台時,便有可能「接觸」到軌道上方的高壓電流,讓使用者遭受電擊。「科普教育」就是在教育大眾有能力去判斷生活中各種潛藏的危機,進而避凶趨吉。
另一個例子是,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商品的宣傳手法過於荒謬與誇大,例如「奈米水可以讓人體吸收更有效率」即是。若民眾能透過「科普教育」,累積「基本智識」,那麼面對如此荒謬的行銷手法,便有辨識的能力,可以理解水分子被人體吸收的效能,並不會因所謂的「奈米型態」而有所改變。
我們應該扭轉社會,「只享受科技進步的成果,卻輕忽了科學教育養成」的荒謬現象。「科普教育」的意義應是培養國民基本的「科學素養」,讓「科技」能自然融入「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