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城市綠光─遇見植生建築

105/11/07 瀏覽次數 2531
全球暖化讓各地屢屢刷新高溫紀錄,夏日時節,在熱浪襲捲下,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是暑氣蒸騰,特別是水泥大樓櫛比鱗次的都會區,人們鎮日窩在濕度較低的冷氣房中,容易導致口乾舌燥、呼吸道過敏等身體不適的現象。而空調的排碳量更使得溫室效應雪上加霜。因此,如何讓灰硬冰冷的牆面增添綠意,清淨空氣並降低光照溫度,已成為近年建築景觀設計的新趨勢,在這股潮流的推波助瀾下,也讓植生牆備受各界關注。

何謂植生牆呢?簡單而言,就是讓植栽在牆面上生長,許多藤蔓類植物都可以輕易爬上牆面,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為例,許多校舍外牆都披著地錦(爬牆虎)的外衣,顯得綠意盎然,有些植栽如黃金葛、牽牛花等則需要適度支撐,即可垂直攀附生長。但是,如何讓不具攀爬能力的植物也能在直立的牆上四季常綠呢?伊利諾大學懷特教授(Stanley Hart White)在1930年代首先提出此構想,後經法國國家研究院(CNRS)研究員布朗克(Patrick Blanc)的開發改良,發展出沒有土壤、利用毛氈層不織布和定時供水的植生系統,依植物葉片的顏色深淺排列組合,讓人工植生牆成為一面有生命的藝術品,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的「綠色交響曲」及「蘭花圓舞曲」即出自布朗克之手,錯落有致、充滿生機的牆面,再再吸引人們的目光。

都市寸土寸金,在空地取得不易的限制下,垂直綠化成了一個為自然留下空間的折衷方案。在亞洲地區,以新加坡的人工植生牆最為興盛。從高樓樓頂、牆面甚至窗戶,乃至於人行步道、天橋以及廊道,處處都有綠意。新加坡雖是城市國家,但平均每一位居民可擁有66平方公尺的綠色面積,而台北市都市發展地區平均每一位居民所擁有的綠色面積只有2.5平方公尺,相較之下,國內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台灣夏季天氣熾熱,屋頂牆面溫度甚至可高達攝氏約50度,透過植生牆的建置,不僅可增加熱阻、降低熱傳導率,也能降低室內外溫度,減少空調的使用,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而藉由植栽的光合作用,更可固定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此外,有研究發現,高度綠化的區域可增強學生注意力,降低曠課率、辦公室員工的曠班率也會減少,植生牆的確是對環境相當友善的建築語彙。

除了植生牆之外,垂直綠化還能注入甚麼創新思維呢?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彭光輝院長為了提倡都市綠化,讓家家戶戶都能綠意蔥蘢,提出了「開心農窗」的概念,讓窗戶除了觀賞景觀和通風採光的功能外,還能種菜,窗戶正中央製作中心軸,可輕鬆轉動,兩邊以雙層玻璃做夾層,利用夾層內的空間種植如苜蓿芽或番茄等可食用植物,可讓許多人實現當都市農夫的夢想,既可美化窗景,又能現採現食,對重視健康的現代人而言,真是非常貼心的設計。

本展除了以精采的影像介紹國內外植生牆成功案例,以及「家家有綠蔭,戶戶種得起」的植生窗概念之外,也邀您一起走入台北科技大學,逛逛這所曾榮獲國家卓越建設獎,在「世界綠能大學」評比中名列前茅的美麗校園,看看該校運用低碳、節能、永續等系統所營造的自然生態環境,瞧瞧宛若綠光的植生牆,如何點亮城市的生命。現在,請您屏息片刻,準備和我們一起深呼吸囉!

展示圖文
展映實景


企劃製作
監製:科技部
策展: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彭光輝院長
視覺設計:東臺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文字審訂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彭光輝院長
 
著作權
見展示圖文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