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海洋中塑膠垃圾的危機與轉機

105/04/08 瀏覽次數 9215
塑膠製品與塑膠包裝已是全球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於塑膠具有價格低廉、重量輕、用途廣等特性,因此塑膠包裝被廣泛使用,2000年到2015年間,其在全球包裝總量從17%提升到25%,預計15年後將會達到雙倍,2050年前達到四倍。
 
塑膠包裝雖然有因重量較輕,進而減少運輸過程燃油成本的優點,但其廢棄物卻會產生高額的負面外部成本。目前每年有95%的塑膠包裝材料在單次使用後即被丟棄,即便是可回收的塑膠製品,也僅能回收再製為低利用價值產品。相較於紙58%與鋼鐵70-90%的回收率,塑膠與塑膠包裝兩者回收率只有14%。而這些無法回收的塑膠包裝廢棄物中,14%在焚化爐燃燒後產生有害物質與溫室氣體,影響自然環境與人體健康,40%則隨其他垃圾掩埋,32%則會流入海洋。
 
每年有八百萬噸的塑膠廢棄物流入海洋,相當於每分鐘將一卡車的垃圾倒入海洋,目前已有超過一億五千萬噸的塑膠廢棄物在海洋的每個角落。照此速度,預估2025年每3噸魚就有一噸廢棄物,2050年海洋塑膠廢棄物總重量將會超過海洋魚類的總重量。
 
面對此危機,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中提出「新塑膠經濟」,希望能創造出塑膠回收再製的經濟系統,以減少進入自然環境的廢棄物(特別是海洋)。其方法是透過法律約束、公共政策引導及經濟誘因,以增加回收塑膠的價值、品質、數量,讓企業多加使用可回收或環境可分解的材料。政府也應建立回收物的收集、儲存、再製的機制,增加塑膠再利用的經濟價值與誘因,並加速研發替代材料。唯有如此,才能讓海洋免於被塑膠垃圾所吞噬。
 
塑膠的發明讓人類生活更方便,但其所造成的環境問題也逐步擴大,如果我們不正視並加以解決,2050年的海洋惡夢也絕非危言聳聽。(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林啟燦|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暨研究所

名詞解釋

※外部成本:可稱為外部性,指個體經濟的行為對社會或其他個人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卻沒有承擔相應對的義務。

※循環經濟:循環經濟相較於單次使用的線性經濟產品,循環經濟強調再生恢復,藉由重新設計產品或研發新材料,減少廢棄物並使資源能夠有效再利用。

※資源生產率:國內生產總額除以原物料消耗得出的值。

※碳預算:為預防氣候變遷的負面效應,將全球平均增溫限制在攝氏2度以內,人類所能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