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穿著的科技:創新匪類的未來紡織
102/07/09
瀏覽次數
28620
彭兆群
|
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產品部
紡織科技的演化速度到底有多快? 讓我們來回顧一些具代表性的里程碑吧!
自從1764年James Hargreaves發明了「紡紗」機,20年後Edmund Cartwright接著發明了動力「織布」機,大幅提高棉花產業的需求。棉紗取自棉花,必須去除天然棉纖維夾雜的棉籽,才能紡成精良的棉紗。以當時的科技水準而言的確不容易,不過在棉花田裡採收棉花的勞力供需仍可維持平衡。
科技的進步總讓人憂喜交雜,10年後(1793年)Eli Whitney終於創造了一臺去棉籽的機器,稱為軋棉機。但不幸的,因為一直以來前段的棉花都是靠人工採收,棉花田裡需要大量的勞力,以餵食這一條紡織的生產鏈。勞力的迫切需求導致了奴隸制度的產生,這可能也是導致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的主因。但是由於後段機器工業的蓬勃發展,1759~1830年工業革命烽起,工業發展便從英國傳到美國。
科技人必須改變研究的態度才能面對未來的變化,舉例來說,傳統設計流程是:創意要技術化→技術要產品化→產品要商品化→商品要服務化。但如果拋開傳統設計思考的巢臼,那就是下一代的紡織新趨勢了。我們可以引用李仁芳教授所形容的「創新匪類」(creative deviants)的思維,面對未來的「穿著科技」。以下兩項未來的紡織科技,都足以稱為「創新匪類」。
蜘蛛衣一氣呵成
紡織產業這一條生產鏈到底有多長呢?《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的作者Pietra Rivoli博士追溯了一件T恤從德州的棉花田到中國的成衣廠,再回到美國市場的整個歷程。「它」經歷了纖維紡成紗、棉紗織成布、布染了色、裁成片,最後縫製成衣,這漫長的生產履歷耗用了大量的人力與時間,當然也帶來了地球的負擔。整體說來,漸進式的紡織產業只能改良設備、精進技術,但很難改變生產鏈,除非是扭轉設計思考重新歸零。對了!那就是仿生設計的概念。
「仿生設計」的觀點又是什麼呢?全世界最早的布應該是「蜘蛛網」吧!想當然爾,全世界最早的紡織機應該就是蜘蛛了!您看看!蜘蛛捕捉了食物,提供體內生產蛋白質絲的原料,接近肛門處又有一組吐絲器,可以擠出帶有黏液的集束蛋白纖維絲,在八隻腳的巧編之下,構成了一幅天羅地網。換另外一種說法,蜘蛛等同於紡織的一貫廠,身體的前段是紡絲的原料聚合廠,後段是紡絲的抽絲廠,靈活的八隻腳像是一臺織布機,一貫生產一氣呵成,真的不簡單!
才獲得德國2012 iF設計大獎的「蜘蛛衣」,其紡織科技效仿大自然的智慧,創造了一臺機器,可以餵入團隊所開發的人造食物(高分子材料),經加熱成熔融黏液流體,再借助高壓空氣的推進,把流體送進一組吐絲器,噴出的黏液纖維飛向塑形模型,纖維在噴撞到模型的表面後瞬間冷卻固化。有趣的是,拿一對鞋楦模型,只需120秒就可噴塑出一雙富有彈性且讓人驚艷的「蜘蛛鞋」。再想像一下,拿一個凹凸有致的人體模型,同樣很快就可以噴出一件「蜘蛛衣」。
對了!如果想要什麼顏色的衣服,只要在餵入人造食物時加一點色料,「款式由您噴、顏色讓您搭」,充分滿足Y世代的酷炫主張。倘若這一隻「蜘蛛人」像吸塵器般大,就能從工廠牽進家庭,讓使用者變成創作者與藝術家。
未來的生活科技定然結合著「科學與美學」。科學涵蓋材料、流體、機械自動化等領域;美學則讓使用者成為創作者。選用的材料像香水般的喜好,噴成的服飾有個性化的堅持。紡織就是將來(to be)的革命,不再是紡(紡成紗)與織(織成布)或裁縫成衣,而且簡化到只是噴(噴成衣)。就這樣,紡織機器精簡了!也輕巧了!
當您懷疑蜘蛛衣可否清洗時?答案是:「可以洗,但不用洗。」因為直接回收重噴一件即可。綠色科技仍須兼顧人文與產業鏈的副作用,「不用洗」對水資源是一種貢獻,對生產清潔劑的產業鏈也是一種衝擊。
布花園
「一個小男孩不小心闖進世界的角落,開始夢想的旅程」,這是幾米作品「躲進世界的角落」,故事裡有數層樓高的鮮豔花朵、冒出大樹的房間……這些洋溢魔幻色彩的場景,曾經在「花博夢想劇場」中真實呈現,當時這個劇場天天爆滿。
花博夢想劇場把場景設定在一個舊車庫內,觀眾走入陰暗的車庫後,鐵捲門緩緩降下,突然出現一片魔鏡般的螢幕,折射出萬花筒般無限延伸的幻境,帶領觀眾飛入幾米的想像世界。螢幕旁則是各種舊家具,呼應著螢幕畫面出現的各種變化。影片結束後鐵捲門拉起,觀眾又驚見門外是「一座真正的花園」,主角小米置身其中邀你作伴探險。這段真實和虛幻之間的巧妙轉換歷程,讓觀眾驚喜連連。
小米躲進世界的「角落」—一座花園,值得注意的這是一座垂直的花園,矗立環繞在小米的角落,與一般植生牆不一樣,牆的兩面都長滿了花草,花牆的中央嵌入一組白色窗戶。其實若再靠近一點,把手伸進草叢內,會驚覺「那是一片布」。這一座角落是100%用「布」做的,稱為「布花園」,一種無土的創新栽植,來自於特殊立體織造結構,以纖維取代土壤,具「輕、薄、強、韌」的特點。
「布花園」的確具有創意,然而只有創意仍無法滿足「未來生活科技」的要求,何況花園的功能是造景,衣服的功能是穿著,的確難以相互聯想。這也是一直以來紡織被視為傳統產業的緣故,因為應用範疇被限縮了。
原則上,衣服是用來穿的沒錯,重點是可不可以穿在房子的身上,以及為屋頂戴一頂帽子?這種「另闢戰場」的思考就了不起了!更宏觀的想法是「把樹木種在地上,把花花草草種在布上」,然後把這片「布花園」鋪在陽臺上、掛在牆壁上、貼在屋頂上,既綠化美化又可節能。
布花園的設計理念是「花草不應與樹木爭地」,尤其是爭城市這塊土地,畢竟花花草草主要是用來綠化、美化,樹木則有解決暖化的重要使命。如是,倘「樹植大地」是治癒地球暖化的一帖良方,為花花草草創造一片「另類的土地」—布花園(無土栽植),也是功德一件。
永續的創新應該是科技人的基本堅持,布花園對地球生態的貢獻更具內涵,這塊布花園的用布可取自回收纖維。臺灣在寶特瓶回收並抽成纖維的回收鏈體系完整,研究顯示一個寶特瓶有90%以上可回收再製成聚酯纖維,而每公斤的寶特瓶相當於0.8公升的原油。也就是說,寶特瓶回收再製除減少寶特瓶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外,也能減少石油的消耗,而且製程中所耗費的能源含原料、燃料、水、電等,比起原本聚酯纖維的製程可節省將近80%。
環保署表示,寶特瓶的原料與衣著用聚酯纖維同是石油裂解的衍生產品,廢棄的寶特瓶經回收清洗後製成瓶片,再經乾燥、壓縮、熔融、過濾、擠壓、抽條,冷卻、切粒等步驟製成酯粒,最後抽製成紗,可製作成各式各樣與生活相關的綠色紡織製品。
臺灣98年度回收約9萬9千公噸的寶特瓶容器,相當於28億支寶特瓶。而每公斤的回收再生紗使用70支寶特瓶,相對於新聚合產品,最高可減少77%的二氧化碳產出及84%能源消耗,且可製作810公克毛毯(長180公分、寬150公分)及成人T恤(260公克) 各一件。
「布花園」就是用寶特瓶纖維織成一片特殊布→用廢棉廢紙替代土壤→用花草株苗栽種成布花園→變成「布花園」,再穿成「布屋子」變成「綠屋子」。它的貢獻先是綠化與美化,後是低碳節能化。
人類因為懷有夢想而偉大,科技人必須以「夢行者(keep walking)」勉勵。大家熟知的是「現行的產品要有生產鏈」、「即將(to be)的產品要有研發鏈」,可是卻忽略了「未來的科技要有夢想鏈」,而「夢想鏈」必須培養宏觀的、生態的、容他的與堅忍的的元素灌注在夢行團隊的身上。
臺灣有超過1,000萬戶的屋子,上網打開谷歌地圖(Google map)鳥瞰臺灣城市,許許多多的方格畫面是「城市方田—鐵皮屋頂」。「鐵皮屋」與「外掛冷氣機」儼然成為城市景象,人們習慣用冷氣機解決「熱」的問題,造成了城市熱島效應。
「布花園」重新詮釋「未來穿著」的範疇,從人的穿著延伸至「建物穿著」,從「一系列」的紡織延伸至「一系統」的紡織。可預見「布花園」的情境,當您站在自家的陽臺上,看到對面的陽臺鋪著一片花圃,今天鋪在左邊,明天移至右邊,視陽臺主人的心情而定。
它也可以變成「室內花園」的裝置藝術,您會發現在炎熱的夏季,對面家冷氣機不再對著您家排放熱氣。逐漸地,您的窗外是一幅有生命的畫,而整個城市變成一整幅的立體畫。
布花園也改變了使用者的習慣,因為小片布花園的主人可以提著「它」到公園「遛花」或「遛草」。布花園從城市種到鄉村,從臺灣種到全世界,全世界的人會因為「布花園」而更認識這個國家,這個有智慧且愛護地球生態的國家。
科技蘊藏設計力、技術力、環境力,也是國力的展現。2011年,臺灣很榮幸地主辦了世界設計大會,主題是「交鋒」(design at the edges),科技與人文的交鋒、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鋒、功能與流行的交鋒,「己」領域與「他」領域價值的交鋒。筆者以上述兩項作品參與盛會,更以「撞擊」超越交鋒的意涵,撞擊出未來十年的紡織科技。如果,激烈的溝通叫爭吵,那麼,激烈的交鋒就叫做撞擊。
「設計」是科技的領先指標,「消費」則是落後指標。試想像:以百米之姿奔往櫃臺結帳的不是選手而是消費者,奔走的驅力不僅是「消費符號」還得是「消費功能」。一連串的活動可以說是「創新價值是成果、創新匪類是原創」,設計思考不只是終端設計(產品設計)或前端設計(材料設計),還有中端設計(流程設計),最重要的是價值鏈的設計–一種發想、構思與執行三大過程的綜效(synergy)。
發想本質是「生活化」,構思過程是「專業化」,執行成果是「普遍化」。事實上,觀念、產品、訊息及行為傳染散播的模式就和病毒一樣–迅速且難以預測,創造者期待遇見「靈光乍現(serendipity)」,因為他們夢想實踐的是「未來科技」而非「即將科技」,但靈光乍現卻來自於日積月累。
身為紡織科技人,必須不斷夢想未來的紡織科技,實踐「布可思藝」的未來紡織。紡織的「本」技術在「異」領域的創新應用,更應是設計思考的重要方向。紡織產業得以歷久不衰的道理很簡單,「因為大家都要穿衣服」,「而且永遠少一件」。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3年7月,4867期,36 ~ 41頁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9/27
在炎熱的臺灣飼養雞豬牛,獲取蛋肉乳也不忘動物福祉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3/11/29
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iNaturalist(愛自然)——全民參與,一起保育大自然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重建部落認同,從原住民視角探索地理與環境教育的未來
歐柏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