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腦、網路、手機、物聯網等的崛起及普及,造成了傳統資訊產業(報紙、書籍、電視等)及商業型態翻天覆地的變化。無情的優勝劣敗已淘盡了不少保守的英雄人物,但社會上本性最保守的行業中,「教育界」穩居前茅,從事教育的朋友們看到了這個變化嗎?
我本就是個思想冬烘的學者,想到數位教學利用3C產品的複雜性–但其實方便又有效率–打從心底排斥。但是因為「食人俸祿,忠人之事」正是老學究的基本原則之一,因此當學校希望配合教育部推廣磨課師(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時,雖然覺得前途茫茫,一片空白,但想到可以惠及許多無法進入自己理想學校的學子(原因在專題報導文章中有說明),就義無反顧地投入了。
結果卻是遠超過想像的豐碩!三年半4門磨課師課開下來,參與的學員約九千多人,比我36年實體教書的學生總和還多,瀏覽點閱的次數超過5萬次,海外也有學生來註冊,大陸的慕課平台也邀約上線。磨課師讓知識無貴賤、無國界的學習理念,真正跨越了政治和社會劃出的界限,而這樣的特質在全台灣現在開出的三百多門磨課師課程中都有,只是規模的大小、時間的長短不同而已。
這麼「教育方式的革命」(比爾蓋茲的話)怎能不讓更多的研究教學人員及老師們分享呢?於是在大家的協助下,就促成了這一次專題報導的籌畫與實現了。
在後面的專題報導文章中,超過10位的作者在6篇文章裡一一講述了磨課師的緣起、背景、特性、規劃方式、製作技巧、經營型態、發展策略、團隊培訓,以及推廣應用的做法,文情並茂,各有特色,我且不在這裡贅述。比較特別的是,雖然每一位作者都是大學教授,但在一般的學理論述以外,文中都有著難得的實務操作經驗,以及親身參與才能看得到的「眉角」,協助讀者在完整性、實踐性和再現性上能有具體而扎實的收穫。
台灣磨課師能發展到今天這樣蓬勃的成果和局面,除了教育部和各個學校攜手開課老師們的努力以外,還有幾位不能忘的推手,他們是逢甲大學的劉安之前校長、交通大學的李威儀主任和清華大學的黃能富院長。因為有人願意起灶架鍋、加柴添火,才會有饜足飽鮮的滿園食客,讓廟堂之上的知識能夠散入民間,填飽每一個追求進步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