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氣候變遷調適之風險評估標準與決策模式

108/08/28 瀏覽次數 1923

氣候變遷速度越來越快,面對氣候變遷即將帶來的風險,國際間無不加緊腳步提出解決方案,希望能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C以下,維持地球生態環境的平衡。

 

申永順副教授為國內溫室氣體管理專家,於2003年起透過執行環保署專案計畫,與其他學者專家合作引進國際ISO 14064溫室氣體管理系列標準,並協助環保署建立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與相關管理制度,使政府單位、產業界和環保團體對於溫室氣體盤查與減量方式建立共識,並協助我國與國際溫室氣體減量與氣候變遷因應策略的潮流接軌。

 

聯合國所提出的氣候變遷策略與目標

 

「減緩」和「調適」為聯合國提出因應氣候變遷兩大策略,「減緩」指減少人造溫室氣體排放至氣候循環中,包括溫室氣體的源頭減量與加強溫室氣體的吸存,「調適」指調整自然界或人類系統以因應氣候變遷的影響,減少損害,或開發有益的機會,量測或預測氣候變遷對生態環境的衝擊,培養各領域的調適能力。

 

在2015年聯合國發表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其中的第13項就是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因氣候變遷造成全世界自然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巨大,甚至有科學家認為氣候行動將成為達成其他16個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為全球所定定的減量目標,是希望在2030年後能夠讓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成長達到絕對性脫鉤,亦即達成二氧化碳減少的趨勢的同時,經濟仍能穩定成長。根據專家預測,如果人類不即刻行動,到這個世紀末,每年人為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高達1,390億噸,如果要達到全球升溫控制在相較於工業革命前平均溫度2°C以下的目標,則全球每年的總排放量只能有60億噸,此對現階段人類的科技而言,是極高難度的挑戰。

 

國際氣候調適策略走向

 

申永順副教授表示,人類正面臨1萬多年以來最險峻的氣候挑戰,原因是因為目前全球主要的初階能源來源還是化石燃料,即便各類再生能源已有相當程度的進展,短期間仍難以取代;此外,二氧化碳經排放後,平均半生期將近150年左右,會長期產生溫室效應,加上現有的碳捕捉技術成本仍高,無論是從經濟面和技術面都很難實現大幅減碳,唯有期待更具經濟效益的綠色科技出現,促使能源系統效率提高、降低以化石燃料為基底的火力發電比例,以及大力發展再生能源,才有機會實現穩定氣候狀況的目標。

 

英國是全世界最早推動國家型氣候變遷調適計畫的國家,自1997年起即依照聯合國建議各國訂定之調適政策決策架構,發展氣候變遷風險調適工具,如氣候變遷情境模擬軟體、氣候變遷之社經情境模擬、氣候衝擊的成本計算器等,並提出調適行動方案,例如保險公司將在高洪水風險區提升保費,利用保險來分散和分攤衝擊。在過去十餘年來,其他各國亦已紛紛推動自身之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及相關計畫。

 

氣候變遷除造成自然災會外,也會對於廠商硬體設施造成損失,災害規模大時,甚至會導致破產,尤有甚者,將會連動影響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因此「氣候風險的衡量」對現代企業的永續經營已產生關鍵影響。為因應此趨勢,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FSB)於2017年6月正式發佈「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書」(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氣候變遷相關財務揭露(TCFD)是以企業為主體,要求企業提供利害關係人相關且可靠的財務基礎衡量資訊,而企業也必須瞭解並揭露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風險與機會,透過氣候情境模擬,推估未來全球生態與社經環境可能產生的衝擊。提出氣候變遷量化的財務影響,作為投資及金融市場參考

 

我國在過去的溫室氣體減緩政策上獲得相當的成果,未來需持續努力進行台灣氣候變遷情境與衝擊的科研調查與研究,申永順副教授表示,我們必須要更積極的建立及擴大調適策略風險評估的方法技術,才能讓台灣氣候變遷風險調適工作做得更完整,因應未來不可預期的挑戰。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