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7/29
輸血回春是真的? 啟動幹細胞的關鍵蛋白質 GDF11
陳彥諺|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河流自上游高山奔流而下,泥土隨著河水來到了下游水流平緩的出海口,因為重力而沉積,微細的顆粒就在河口附近慢慢沈積,因此常形成泥灘、沙洲…等堆積地形。以臺灣的地形來看,沙岸地形多分布在臺灣西部海岸,海岸的基質由細沙組成,由於細沙常隨著海浪、海風而浪來風去的漂移。因此每逢東北季風及潮汐交替下,沙灘猶如大自然的畫布,任由風與水結合的畫筆在上頭盡情的揮灑。這樣的環境雖然單調,但仍有些特殊的動物,生存在這樣的沙、泥之間。
而臺灣的西部海岸,北起淡水河口,南至屏東的楓港,海岸線全長大約460公里,地形大多是廣大的臺地丘陵和平原。其中比較鬆軟的岩石被海風吹拂侵蝕後,變成了細細的沙子。再加上臺灣的河川由上游高山一路沖刷匯集到下游,流到河口低平的地勢,所搬運的泥沙堆積至河口和海邊,所以沿岸多為沙、泥質地形。
海岸沈積物的主要來源是河川輸出外海的泥沙,以及沿岸波浪侵蝕岸線的物質,經過波浪、沿岸流、潮汐的搬運,而堆積在海岸所形成的。海岸的沉積物如是沙粒,直徑小於2 mm的疏鬆沙粒即稱為沙灘,如果大於2 mm則稱礫灘。一般來說沙灘多位於海灣側翼、盡頭或是水流平緩處,如果交通便利的話,極容易成為人們戲水親海的勝地。
沙泥灘通常跟河流是有關聯的,河流挾帶著泥、沙一路從山上來到河口來海岸邊,臺灣西部海岸中段的沙泥灘是臺灣獨一無二的海岸類型。臺灣中部彰化地區附近的海岸都是沖積的沙泥平灘,綿延廣闊,蚵棚連綿不斷,極盛時期曾達數千公頃。這片綿延廣闊的蚵田,除了是當地居民重要的生計來源之外,也是最重要的生態景觀區。
本系列節目由慈濟大愛電視臺製作
每週六晚09:00 ~ 10:00於大愛電視頻道(CH09)播出
本系列部分已播畢內容可在本園及大愛電視YouTube頻道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