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克隆猴

107/03/05 瀏覽次數 3169

1月底,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ION)研究員孫強的團隊發表論文,宣布兩隻克隆猴誕生,取名「中中」與「華華」。關於這個成果的意義,必須從克隆羊桃莉談起。

 

1996年7月5日,桃莉誕生,她是以克隆技術(cloning)生產的第一隻哺乳動物。克隆技術早在1960年代問世,用來製造青蛙胚胎,開發這個技術的英國人戈登(John Gurdon, 1933 -)因而獲得2012年諾貝爾生醫獎。但是克隆技術一直無法應用於哺乳類。因此桃莉代表重大的科學突破,一方面,克隆技術是研究生物發育的利器,另一方面,克隆技術又是大量生產優質胚胎的方法。

 

但是進一步利用克隆技術必須克服一些困難,首先是成功率低。克隆的基本步驟是,從一個體細胞中取出細胞核,殖入一個去核卵子,然後使那個組合卵子發育成胚胎,再把胚胎殖入代理孕母的子宮。每一步驟都沒有明白的學理,全憑經驗,因此失敗率非常高。其次是物種的障礙。成功應用克隆技術的哺乳動物,第一個是綿羊,接著是牛、狗、貓、鼠、馬等,但是靈長類一直到現在才成功。

 

中中與華華屬於長尾獼猴,分別誕生於2017年11月底、12月初,都是雌性,她們的基因組來自一個流產胚胎的體細胞。不過,對於這個成果,有些人更關心的是下一步:既然克隆猴子成功了,下一個應用對象是不是人呢?ION所長蒲慕明院士的答覆很明確:「我們只想用這個技術(克隆cloning)生產基因組一模一樣的猴子。」牠們可以用來研究神經系統的病變,或是測試新藥。

 

國內媒體通常把cloning譯成「複製」,令人以為這種技術能夠製造在各方面都一模一樣的成年個體。桃莉誕生的新聞熱潮中,便有人以漫畫表達這種憂慮:用克隆技術生產的「惡魔—希特勒」大軍,或是成群的「尤物—瑪麗蓮夢露」,完全忽略了生物從胚胎到成年還要經過發育過程,而發育過程可以影響基因的表現。

 

參考資料

  1. Cyranoski, D. (2018) Monkeys cloned in China. Nature, 553, 387-388.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