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褔爾摩沙衞星二號的重要推手

107/05/18 瀏覽次數 3239
2004年5月20日下午17時47分(UTC)(台北時間5月21日),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一架金牛座火箭升空,運送的物品是重達746公斤的台灣國家太空中心(NSPO)福爾摩沙衛星二號。火箭飛行851秒到達730公里的高度後,衛星脫離火箭,並啟動本身的推進系統持續推進到高度891公里的任務軌道上。

福衛二號是台灣自主擁有的第一枚遙測衛星,因其飛行軌道之設計與太陽同步,每日可以通過台灣上空兩次,不但可以拍攝南北極畫面,同時也可每日對同一地點取像。衛星進入軌道後,即由國家太空中心接管,並使衛星很快地可以正常運作,並自2004年6月4日起開始進行密集拍攝地面照片任務,並於7月4日起開始進行科學觀測任務。福爾摩沙衛星二號運作超過12年,已於2016年8月19日正式除役,並由2017年8月25日升空的福衛五號,接替遙測工作。

福衛二號衛星為台灣的遙測照相和科學研究帶來極高的成就,由於福衛二號的超高解析照片和軌道的特性,曾對國內外災害提供即時評估資料達300多次,如2004年南亞海嘯、2005年美國卡翠那颶風、2008年南極威爾金斯冰架崩解、2008年汶川強震、2009年莫拉克颱風、2011年日本311強震與海嘯等,福衛二號均提供即時影像以支援救災需求。此外,由於福衛二號可以每日對同一地點取像,不論針對短時間或長時間的地表變化,都可提供相關監測訊息,對於全球環境變遷與保護,福衛二號具有國際級的重要貢獻。

福爾摩沙衛星二號所帶來的效益是台灣對國際社會的重要貢獻之一,而這顆衛星的設計與運作和中研院李羅權院士有極其密切的關係。
 
福爾摩沙衛星二號 (圖片來源:國家太空中心)

李羅權院士於1997年開始在國家太空計畫室(國家太空中心前身)擔任首席科學家,並於2001年1月到2004年7月擔任國家太空計畫室主任,這段時間正是我國太空計畫重要的發展階段,除了推動福衛一號衛星的各項科學任務及研究工作外,最重要的是福衛二號和福衛三號衛星的規劃與發射工作,尤其福衛二號是台灣第一顆自主擁有與管理的衛星,對台灣太空科技而言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

李羅權院士出生於彰化田尾,是道地的農家子弟,1969年台大物理系畢業後,於1970年前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太空物理。之所以如此選擇,乃因1969年美國成功登陸月球,這是科學界眾所矚目的大事,在這樣的氛圍推波助瀾之下,自然也影響了李院士走向太空物理之路。由於美國太空總署的推進噴射實驗室(JPL)和加州理工學院有密切的合作關係,因此在加州理工學院求學期間,李羅權院士認識了許多太空研究的傑出科學家,奠定他日後回國推動國家太空計畫的重要基礎。

福衛二號在李羅權院士的規劃下兼具遙測與科學任務,酬載儀器為遙測照相儀(Remote Sensing Instrument, RSI) 和高空大氣閃電影像儀 (Imager of Sprites and Upper Atmospheric Lightning, ISUAL)。其中遙測照相除作為防災、土地規劃、環境監控用途之外,也提供各國商業使用;而高空大氣閃電影像儀主要研究俗稱「紅色精靈」的高空閃電,這是一項大型的國際科學研究合作計畫,也是國際間首次運用人造衛星長期觀測位於40-100公里高空的大氣閃電現象,尤其可提供沒有穿越大氣層以致被吸收的光譜資料,有助於解開「紅色精靈」形成的原因和分布狀態之謎。

福衛二號雖然已退役,但這顆衛星讓台灣的太空研究實力獲得長足進步,著實功不可沒!也因為李羅權院士年輕時勇敢做的太空夢,台灣才有機會在衛星發展軌道上佔有一席之地。衷心期盼新世代的年輕人願意勇敢築夢,並堅持突破,為科學研究領域開創新局!。福爾摩沙衛星二號 (圖片來源:國家太空中心)
 
責任編輯:郭啟東/國立中山大學
資料來源
  • 本文由科技部「主題科學傳播」團隊策劃執行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