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勤奮、突破-林石化不只是好醫師

104/03/12 瀏覽次數 9009
  多年前,林石化醫師前往加拿大進修,遇到了人生的啟蒙導師Mitchell L. Halperin教授,「Keep low profile!」(保持低調)教授常常這樣提醒他。返國後,林醫師隨即投入教學、臨床與研究工作,領域包括酸鹼電解值、血液與腹膜透析、營養學。重視基礎與臨床的他,始終低調地努力著,在1992~2012年間,發表了300篇著作,質量均佳,獲獎無數,雖然「Keep low profile」,卻擁有非凡而難以低調的人生。
 
 放牛班的孩子   
 
    林醫師生長在屏東鄉下,父母以務農為生。家裡有ㄧ大片的蘆筍田,下田工作是每個家庭成員的職責。「學齡前就必須下田幫忙,每天早上五點多就要起床工作。」即使後來開始上學,周末還是必須參與農務。但是,林醫師的父母並不希望孩子將來當農夫,他們很重視孩子的教育,認為「讀書」是翻身的唯一管道。只是,在國二前,林醫師就如一般鄉下孩子,喜歡玩樂,是放牛班裡的孩子王。
 
    直到國中二年級,林醫師遇到一位好老師,人生也有了轉機。「這位老師的教學啟發了我,讓我開始對數學、理化產生興趣。」因為成績漸有進步,林醫師有了成就感,也希望自己可以繼續維持下去,所以開始用功讀書。一年多後,他考上高雄中學,並搬離故鄉,到高雄租屋就學。儘管如此,每到周末,他還是會返家,投入家裡的農事。
 
    林醫師說,從小目睹父母辛勤工作,從他們身上看到人生就是要「吃苦」、「付出」的道理。而父母也是他的榜樣,自己一生勤奮、努力,就是受到他們的影響。儘管林醫師在雄中期間,並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人生也沒有具體的規劃,但他總是盡好學生的本分:認真上課,用功學習。因此,雄中畢業後,林醫師便在父母的期待下,考進國防醫學院,開始接受專業醫師的訓練。
 
 規律的學習生涯  
 
    國防醫學院的管理體制有別於一般的大專校院,較為嚴格、有紀律,不少新生會因為適應不良,在第1年便選擇離開。但是,林醫師卻能化阻力為助力,善用這項特點。「學校其實提供了很好的學習環境。每天6點起床,除了上課、自由活動,其他時間都可拿來讀書。這樣規律的作息,反而讓我有一段漫長而完整的學習時光。」因為成績越來越好,林醫師的自我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四年級就通過USMLE美國醫師執照考試,比大部分醫學生早了1年,是國防醫學院第1位在四年級即考取醫師執照的學生。
 
    林醫師坦言,自己對藥理、病理似乎特別敏感,總是可以很快地找到學習、記憶的方式。而重視臨床的他,在六年級見習時,就會自行去各個病房觀察病人,並一一記錄診斷牌上的文字,回房後,再翻閱病理的書,仔細研讀、揣摩,以便能了解更多的疾病。「關於疾病的知識,雖然書上都有寫,但唯有去臨床看一下,才能加深印象,對疾病的認知也會比較多。」
 
    國防醫學院畢業後,林醫師在三軍總醫院任職。由於對電解質領域頗有興趣,他開始積極閱讀相關的醫學期刊,並參加研討會。每每遇到難題,或是在教科書上找不到答案時,他就會主動聯繫該領域的專家學者,無論對方是在國內或國外,都會嘗試以筆談的方式來向對方請益、學習。而林醫師就是透過這樣的學術信件,結識了影響他一生的指導教授Mitchell L. Halperin。
 
 人生的啓蒙  
 
    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附屬聖邁可醫院進修的那一年,改變了林醫師的一生。他說,Halperin教授除了指導他怎麼作研究,也教他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他的學術與人生的啟蒙導師。
 
    其實,早在去加拿大前,林醫師已讀遍Halperin教授的著作,並將其應用在臨床上。而Halperin教授在教學前會先了解學生的程度,再因材施教。「他的教學是以問答為導向,讓我們參與所有的臨床案例,分析討論、腦力激盪,並把問題丟給我們,訓練我們正確的邏輯思考與判斷。」
 
    「Halperin教授教的是比較基本的生理學,這些知識對病人的照護很重要。而且,全世界很多疑難雜症都會匯聚到他那邊,他也藉此帶領我們學習如何把基礎知識應用在臨床上。」林醫師說:「我是一個臨床醫師,第一,一定要比別人還要會看病。第二,要有文章發表。」因此,林醫師除了向Halperin教授學習如何看病,也在他的指導下研究電解質。
 
    在加拿大那一年,林醫師也看到西方人做事的態度。「接觸不同的文化,就會看到不一樣的人,才發現別人已經這麼優秀了,還是很踏實、努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此外,林醫師對他們的教學方式也感到印象深刻。「教授絕對不會直接給你答案,而是先把問題丟給你,刺激你去思考。」因此,林醫師回國後,也嘗試以開放式的引導法來教學,儘量把問題丟給學生,讓他們學會思考,找到答案。
 
 堅持與突破
 
    如今,林醫師在教學、研究與臨床上皆有所突破,但他坦言,當年自己也曾面臨人生的低潮。「人生不可能一直順利,也不會一直都不順利。回國後的一、兩年,都沒文章。當時我已經是臨床醫師,心裡很清楚,必須要獨立,找到自己的定位,所以一直在思考要怎麼切入、如何找到一個可以突破的點。如果沒有突破,以後大概就很難找到自己的定位了。」
 
   林醫師說,作研究,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突破。「我出國前,曾遇到家族性尿崩症患者。直覺告訴我,他的疾病是基因問題,但基因研究在當時台灣是沒辦法做的。」為此,林醫師透過國外的關係,找來國際專家學者幫忙做實驗,進而證實了他的假設。「跨國合作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大家可以相互支援,一起找到科學的證據與答案。」
 
    「我現在每天都會去看病人,周末也不例外。沒看診的時間大部分都拿來作研究,不然就是在幫年輕醫師批改論文。」林醫師說,作為一個醫生,最重要的是「心」,醫術反而是其次。「我常常跟學生說,一定要『用心』,跟人坦誠、以病人為中心。面對每一位病人,都要考慮他的立場,包括身、心、靈以及社會層面,也就是對方的經濟狀況。如果能幫上忙,一定要幫忙。」
 
    曾被選為「超推薦百大好醫師」的林醫師,除了以病人為中心,也視病人為自己的良師。「醫生一定要多花時間在病人身上,病人多了,研究題材也會增加,遇到疑惑或特殊案例時,就要去找更多資訊來提升自己的學術專業,深入研究後發表著作,未來也才有可能進一步改善醫療品質。」
 
    「Lady′s hand , Eagle′s eye, Lion′s heart.」是林醫師的座右銘,他說:「照顧病人,心要細,像女人一樣。做事情,眼光要放遠、要布局,有如鷹眼。而Lion′s heart就是要有雄心壯志。」 但是,他也不忘提醒從事研究的後生晚輩:「做一件事,執著很好,但是,當這條路不通時,要轉彎,畢竟,轉彎才有轉機。」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