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科技與社會」的研究與教學:設計一門科技與社會的課–醫護教育的挑戰
97/03/05
瀏覽次數
12921
張淑卿
|
長庚大學醫學系
人文社會領域與醫護公共衛生領域的對話,常是隔行如隔山。由生物醫學模式訓練出來的師生,對於閱讀「科技與社會」研究取向的論文,都深感痛苦。「讀不懂」、「像是看到火星文」、「看完之後,頭好痛」、「不懂為什麼念社會學的人會這樣看問題」,是護理教師們一般的感想。
不過,最根本的問題,而且也是醫護類教師最常問的問題是:「STS 是什麼東西?」
各自表述的STS
護理教育人士常提及,相對於生物醫學來說,護理是比較貼近人文,注意醫病關係、身心整合與社會成因,以「人」為本的專業。也就是說,護理專業不該定位為「科學」,而應該是一種照護的藝術。對某些護理專業人員而言:什麼是「科技與社會」(STS)?仍然存有疑問。他們認為STS似乎應該是一個精神或原則,可以通貫在專業課程中。但是護理是否真的需要這樣的一個精神?更何況當 STS 變成一個學科時,「專業」的 STS 可能又會讓人覺得狹隘與僵硬。
某國立大學護理學院院長認為,STS 是指科技在護理教學上的應用。她舉一門以大學部學生為研究對象,了解音樂是否對改善焦慮有效果的生理測量課程為例,研究中利用了許多生理測量儀器來觀察,在某種意義上,她認為用科技儀器來分析護理措施的效果,就與 STS 有關。
另有位長期參與臨床醫學教育評鑑的專家談及 STS 時,認為 STS 應如同醫學倫理、醫學社會學、醫學史、醫學哲學等,是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內涵。例如醫生的聽診器是如何改變醫病關係的?健保制度是如何制定的?專家認為這些問題都與科技、社會有關,醫學生如果能用不同的角度來看醫學,以後也就會從不同的思考面向幫助病人解決問題。
師資與STS課程設計
近年來台灣的醫學教育進行了一些改革,STS 教學的引進是個重點。醫學院評鑑委員會(簡稱 TMAC)主導的醫學系評鑑計畫,把醫學人文列為重要的評量指標,希望藉由醫學人文改革,引起醫護教育人士注意 STS 的研究取向與醫學生教育的關聯。在這裡,我們先看看醫護教育界如何看待 STS 的介入。
在師資來源方面,由於醫護教育界某些資深前輩尚未真正了解 STS,他們不認為「上些 STS 的課」就可以讓老師接受 STS。再加上教師聘用的成本考量,使得STS師資嚴重短缺。有些前輩甚至建議 STS 教師的養成,只需要透過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比方說在用餐與閒聊時進行宣導即可。這種想法其實反映了醫護專業的威權傳統,老師仍然習慣沿用既有的教學方式與內容,因此要改變現狀確是不容易。
然而,以上師資的難題應可透過醫護專業人士與STS專業人士共同開課來解決。例如由通識中心聘任 STS 教師,與各醫護專業老師合作開課,或由醫學系醫學人文教師擔任這類課程的教授,醫護專業教師可以藉由共同開課的機會更加了解 STS。簡言之,先從培養老師有 STS 的想法開始,進而鼓勵老師們在現有的教學內容中加入 STS 的內涵。
在課程設計方面,首先面臨的實際問題是醫護學生的必修學分數已達飽和,不大可能在現有的學分上另加幾個 STS 的必修學分。因此,可能的課程設計是在現有的專業課程中加入 STS 內容,或者直接開設 STS 課程列為必選修或選修。以下舉醫學系與護理系的課程為例加以討論。
醫學系可能的STS課程
由於 TMAC 提出「先學做人,再學當醫師」的教育原則,在一、二年級的預備教育中,幾乎排除基礎醫學與醫學專業科目,除了國文、英文、理化等課程外,僅剩下醫學人文與通識教育課程。陽明大學在醫學人文的領域中規劃了「醫學人文導論」與「醫學人文實踐」兩個必修課,並有8個選修學分,涵蓋醫師專業倫理、醫學與文藝、非政府組織與健康、醫療人類學、精神醫學與西洋文學、疾病誤解與社會偏見、西方人文主義、口述歷史、國際衛生事務、社區志工服務等課程。
長庚大學醫學系在一、二年級也僅安排人文與社會醫學導論、世界醫學史、生死學、醫師/病人/社會等必修課程,同時把志工服務列為醫學人文教育的實踐,因此出現了醫療體系與社會互動、社團參與到社區生活、地區生態調查、社區調查、台灣醫學人物史等必選修的志工預備課程。另外在通識教育方面,則列出強烈建議選修的課程,其中如醫療與社會、生物科技與社會、科技與社會、傳染病史概論、國際衛生、智慧財產權等課程,都隱含 STS 的舞影。
醫學系三、四年級課程則以專業學科為主,學生戲稱三年級的生活彷彿從天堂掉入地獄。目前面臨的問題是,醫學人文或通識課程至三年級之後好像消失了,STS 是否已經沒有介入的空間呢?其實不然,公共衛生學、志工參與實作、社區醫學等課程內容的安排,除了生物醫學的專業知識之外,也可以與 STS 課程連結。
簡言之,如果能把醫學人文或通識教育相互整合,STS 的課程或議題是可在必修課中找到空間的。同樣地,專業學科與實習課程也必須與醫學人文連結。在這想法下,STS 的課程可以是一門獨立的課程,也可以在專業學科或實習課程中適時加入 STS 議題。
護理系可能的STS課程
護理系如同其他醫療科系,從入學開始便按部就班地接受專業訓練,這與醫學系在一、二年級時強調醫學人文課程是極為不同的。除通識課程外,護理系在第一學期便安排解剖學、護理導論、護理英文等課程,二年級時開始上基礎醫學科目,如生理學、病理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等科目,以便在二年級下學期進醫院實習基礎護理,並修習臨床相關護理。簡言之,護理系課程的繁重安排使得學生除了幾門通識課外,很少有機會再接觸 STS 或其他人文社會課程。
在思考 STS 與護理教育的關係時,就上述的護理系課程安排而言,STS 較難有發揮空間。在教育部委託陽明大學執行的醫護類 STS 課程規劃報告中也提及,需要先從護理教育體制加以改革,STS 才可能有較大的介入空間。
首先是護理教育的改革。以陽明大學護理系為例,從 2001 年開始,該系進行「基礎護理教育改革」計畫。新課程的設計原則包括:由簡單到複雜、由個人到群體、由健康到疾病、由慢性照護到急性照護等。強調採用本土教材及問題(或病人照護)導向教學法;學生實習安排則以社區民眾的健康促進及慢性病照顧為基礎;在學習過程中,也加強學生人性關懷、培育其擁有視護病為伙伴關係的胸襟,發展批判性思考及系統性思考的能力,進而培養其主動與終身學習的態度。
這項改革是件大工程,在方案中關於人文社會教育的部分,放在一年級課程內,課程與師資幾乎由通識中心主導。一年級教學內容是護理導論與通識課程,通識中心開設與護理、醫學相關的通識課程,如「護理史、醫療專業及道德學程」、「社會心理學程」、「生物科技與人文對話學程」、「社會正義與現代醫療學程」等,因此學生可以得到不少修習 STS 課程的機會。但是,這方案受限於通識教育的改革方向,當通識中心無法配合改革時,護理學系也會無能為力。
另外,中國醫藥大學護理系的改革方案也值得注意。這個改革方式是在既有課目上,透過教育理念的貫穿來進行課程改造。例如,藉由「護病關係」的主軸,改造護理導論的課程,傳遞全人照護的精神。當然,在教育改革的方向上,中國醫藥大學還開設具有 STS 意義的選修課,如研究計畫、諮商概論、護理與人生等。
護理專業課程的「STS 化」可以貫穿在專業課程的許多部分中,也就是各年級都可以有專業的課程適合加入 STS。從陽明大學與中國醫藥大學的例子,可以嘗試護理專業教育與 STS 結合的方案。如護理導論的健康照護、健康、治療者與病人、文化、疾病等相關課程,可與STS的生醫化、權力、場域、常民知識連結。又如生命倫理的優生、倫理、技術、文化、媒體等課程,也可用生物政治(bio-politics)、科技的使用、社會建構等角度來討論。
未來的挑戰
醫學院所屬的系所,除了醫學系與護理系外,還有復健、呼吸治療、公共衛生、醫技、生技等十餘個單位,這些雖同屬醫學院,但學科屬性與本文所談的醫學系、護理系不盡相同。例如,醫技、生技偏向理科與實驗室操作。因此,讓 STS 可以融入醫護教育的做法,是設置 STS 學程或 STS 中心,直屬於醫學院,負責全院的 STS 教學。這些課程內容可以融入各專業課題,或者是必選修的學分。
另一個較棘手的問題是,如何選用有趣的、本土的醫護相關議題做為教材,以及如何運用簡單易懂的語言教導 STS 以吸引學生,甚至引起專業科目老師的研究興趣。獨立開設 STS 課程,例如科技與護理,可能會被認為太生硬,無法吸引學生,未必是最佳選擇。
最後,臺灣醫護相關人力大半來自技職體系(四技、二技、五專),這些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課程的設計及教學內容,都以「職業」、「專門技術」為導向,因此 STS 在技職體系似乎有發揮的空間。事實不然,在醫護類技職體系的教學裡,專業課目所占比率極高,學生選課的自由度甚低,再加上教學方式以教科書為主,除非授課老師有心加入 STS 的討論,或者由上級單位主導課程大改革,否則要在現今的技職體系加入 STS 教學,恐怕是極大的挑戰。
後記
:本文感謝張佳琪與郭文華兩位老師提供部分資料、分享想法,謹此誌謝。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8年3月,423期,36 ~ 41頁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9/30
從歷史中挖掘未來:綠豆的基因祕密與氣候生存法則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3/10/30
給你耐操又勇健的稻米!看科學家如何幫助水稻對抗生存逆境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臺灣公民科學-用資料改變未來的力量
艾登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