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知識資本與經濟結構的變化–以資訊電子業為例

93/09/08 瀏覽次數 9329
一九九六年「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發表〈知識經濟〉報告,認為知識已代替土地、勞力、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成為生產力提升與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之後,隨著資訊電子科技的快速發展與高度應用,世界各國的產出、就業及投資,均明顯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知識經濟」更成為世界各國擬定經濟發展政策的方向,臺灣也不例外。

從一九八○年代中期開始,臺灣的經濟結構出現極大的轉變,製造業不斷萎縮,服務業快速擴張。這種結構性變動趨勢與英、美等先進國類似。此外,臺灣製造業也面臨結構性變動。一方面,資訊電子業快速成長。另一方面,新臺幣升值及勞動成本上升,迫使企業主不得不將生產線移往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及中國大陸,導致國內傳統製造業的產出節節衰退。

臺灣資訊電子業在一九九三年後,大規模投資發展半導體、映像管等關鍵性零組件及產品工業。資訊電子業因而成為臺灣製造業中成長最快速的產業。曾經位居世界第三大資訊硬體製造國,目前落後於美、日、中國大陸。主要電子資訊及電子產品包括:晶圓代工、面板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主機板、監視器、光碟機、數位相機和伺服器。

研發、金融、政策 三管齊下

臺灣資訊電子業屬知識及資本密集產業,成功取代以勞力和資本密集為主的農工業,主因一九七○至八○年政府政策的主導,和民間業者的參與。例如一九七三年成立的工業技術研究院,一九七九年成立資訊工業策進會,一九八○年成立的新竹科學園區,均以幫助資訊電子科技的研究發展和移轉技術至民間為主要目的。先後透過「獎勵投資條例」及「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政府提供優渥租稅誘因,以獎勵民間企業從事研發工作。此外,一九八○年代開始逐步實行的各項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措施,更協助廠商取得較便宜的資金。

另方面,臺灣資訊電子業的極大特色之一,就是擁有相當多的高科技和管理人才。這些人才,有許多從國外留學歸國,或曾在國外工作過。藉由他們的經驗,使得這個行業容易與國際接軌,更易於引進國外技術。統計資料顯示,過去十五年來,資訊電子業的高成長率又和資本累積和生產力的快速成長有關。

上述現象均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知識密集和資本密集是資訊電子業的重要特性。因為,增長知識需靠研究發展和技術擴散,而國際貿易和國外廠商的直接投資及委外製造(OEM)的生產模式,又促成了技術移轉;其中,具有重要分量的人力資本,更反映出一國人民學習新技術的能力,因此對於引進新技術而言,人力資本亦是相當重要的關鍵因素。

臺灣經濟結構  快速變動

一九五○年到一九八○年,臺灣經濟的主要生產活動由農業轉向工業。其中五○到六○年代,紡織和成衣等勞力密集業是臺灣的龍頭產業。七○年代以後,資本密集業,如重工業和化學工業開始快速發展。一九七一年起,臺灣開始出現貿易順差,並累積大量外匯存底。一九八○年中期以後,服務業逐漸抬頭。自一九八七年起,一些傳統製造業的平均產能開始出現負成長。而電子電機業即使在亞洲金融危機中仍持續快速成長。

正當傳統製造業紛紛出走大陸和東南亞時,電子電機製造業快速竄起,成為臺灣製造業龍頭,且其GDP值在臺灣總GDP比率,由一九八六年的3.8%增加到一九九九年的8.4%,近來降為二○○二年的6.6%。

電子資訊業  當紅炸子雞

在亞洲新興國家中,一般均把臺灣與韓國、新加坡及香港相提並論。惟在過去十多年間,臺灣與其他三個競爭對手的經濟發展策略已大不相同。

新加坡缺乏勞動力,境內的生產和勞動成本亦高,使得傳統產業移往斯里蘭卡等低成本地區,而其高科技產業則以代工為主。由於資訊電子業的主要廠家大都屬跨國公司,他們對於新國資訊業總產值的貢獻比率已超過85%,可惜這些跨國公司與本土公司交流有限,故新加坡電子業缺乏研發及設計能力,只能算是地區性生產及協調的生產鏈而已。

香港在金融發展上聲名遠播,但其勞動成本高,當地資訊電腦廠商早在一九八○年就將生產地移往大陸。所以,香港幾乎沒有資訊電子業,直到最近才設立類似臺灣的科學園區,其企圖心頗為明顯。

韓國資訊電子產品的主要生產者均是大財團。它們具有取得資本、技術及出口市場的優勢,所以能夠大量生產電子產品,成為韓國的發展主力。一九八○年時,該國資訊產品的生產量及出口產值均超越臺灣,然而,韓國境內較無生產電子零配件的周邊供應商,無法在瞬息萬變的電子資訊產業中掌握時機。導致韓國電腦硬體的產值,落後臺灣甚多,尤其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大財團受創甚重,對該國資訊電子業的發展有相當影響。近年來,三星及LG著重研究,在生產上迎頭趕上成為世界級電子大廠。

除了大陸以外,馬來西亞是臺灣在亞洲地區的潛在對手之一。該國的資訊電子產業和新加坡一樣,以外商公司為主。一九九○年代中期,馬來西亞是臺灣資訊電子產業在海外生產量僅次於中國大陸的基地,以該國為生產基地的電子產品總產值,一九九六年時,曾占臺灣海外電子產品總產值的7.4%。近年來當地亦出現技術性勞工短缺和勞動成本上升問題,這是資訊電子產業發展的致命傷,因此,臺灣業者在當地的生產比重已逐漸減少。

中國大陸是臺灣的另一個競爭對手。近幾年來大陸亦積極發展資訊電子產業,然其資金和科技人才仍嫌不足,且其研發經費占GDP比率亦遠低於某些亞洲國家。現階段中國大陸的發展策略是,透過特殊優惠政策,吸引國外廠商到中國大陸投資。在生產方面,大陸業者以代工及組裝方式累積技術和資金。此策略可引進資本,引進新技術,更可縮短大陸技術水準與先進國家的差距,而臺商在中國大陸發展電子資訊業的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政府帶頭  推動研究發展

知識資本如何能在變動的經濟結構中為臺灣開創經濟第二春呢?早期為爭取出口訂單,電子資訊業界以資訊硬體的生產為主,直到八○年代末期,仍未發展出先進的硬體技術能力。素質頗高的資訊業者當然按捺不住,開始搜尋各種新契機,所以從八○年起,開始積極推展各種研究發展工作。

我國在基礎科學上的研發活動只占總研發活動的10~15%,仍嫌不足。電子資訊產業甚至只有不到1%的研發活動屬於基礎研究。此外,與先進國家大都以私人研發機構為主的蓬勃發展情況不同,臺灣研發活動大都由政府帶頭,其中一半以上的基礎研究,是由國內大學院校完成。

釋出高素質人力 產業受惠

整體而言,臺灣的技術輸入遠大於技術輸出,且呈高成長率。資訊電子製造業的技術輸入值約占全部技術輸入的75%。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幾年間,電子和電機產業的技術輸入值約占研究發展費用的30~40%,這意味著:經由技術輸入,各國的技術已成為臺灣資訊電子產業提升技術水準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美國、日本和德國是將技術輸入臺灣的前三名。

此外,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亦是重要關鍵。受惠於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以及平等的受教育機會,臺灣累積相當龐大的人力資本,這些成就反應在我國穩定而持續成長的勞動素質上。從一九八○年開始,因產業高科技化所造成的技術及管理人才短缺問題,又促使政府採取擴充科技領域的碩博士班、頒發獎學金給傑出研究人員、引進國外專業科技和管理人才在國內大學或研究機構從事研究等策略。這個政策的效果非常好,但仍無法因應資訊電子產業快速成長的人才需求,使得高技術人才仍處於需求大於供給的狀態。

為與全球同業競爭,於是,許多資訊電子業者推出「員工分紅配股」策略,藉以激勵員工、降低員工流動率及增加員工向心力。這個策略成功地吸引國內、外技術人力,業者本身也因此而快速累積許多具備經驗、技術、創意及管理能力的人才。這套強化企業與個人關係的經營策略,成為臺灣資訊電子業界的一大特色。

此外,一些非營利性研究機構在提供技術的同時,亦提供極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例如一九八○年聯電設立之初,工研院電子所即提供不少技術及人力資源。又如一九八七年,該所復提供技術及人力資源予臺積電。總計在過去25年間,約有一萬三千名具有技術和經驗的科技人才離開工研院,其中76%轉入私人企業,尤其是資訊電子業,這股高科技人力,實是臺灣資訊電子產業快速發展的趨動力量。

投資利潤二百倍

資金是與知識遙相呼應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高科技業者,他們需要龐大資金,但在無可避免的風險陰影下,其創造的價值又難以評估,因此,創投公司成為高科技業者資金來源的最佳選擇,尤其在公司剛成立階段。

一九七三年,臺灣政府依據「獎勵投資條例」規定,設立行政院開發基金管理委員會,將資金用在策略性發展產業上。一九七○年,基於半導體為資訊電子產品的重要元件,政府積極鼓勵國人自行生產,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業者為聯電和臺積電。聯電為國內第一家半導體工廠,其創建資金的70%來自交通銀行、中華開發,其餘30%來自民間。臺積電成立時的資金來源,開發基金占48%、菲力普電子占27.5%,其餘來自民間。後者為開發基金投資中最成功個案,至今開發基金所持有的臺積電股票,已為其帶來二百倍的投資利潤。臺灣民間的創投業也相當活躍,提供資金給許多電子資訊業和生技業新廠商。

金融電信開放 業績飛快成長

早期金融管制嚴格,常以利率和匯率引導生產和貿易進行結構性轉變。自從一九七○年開始,政府政策逐步放寬,涵蓋範圍包括:建立貨幣市場、利率自由化、匯率與外匯業務自由化、金融機構與業務自由化、證券自由化等。臺灣目前已名列全球經濟最自由地區的前十名。接下來的相關金融政策,包括一九八八年開放資本市場、一九九二年開放設立新銀行、一九九四年開放票券公司、一九九八年開放申設工業銀行和公營銀行民營化等,均以協助產業降低融資成本,提高營運效率為目標。

然而,光是促進資訊電子產品的生產不夠,還要鼓勵大家使用電子資訊產品,如此才能提升生產力,加速經濟成長率。於是政府在一九八七年開放電信自由化,推動資訊電子基礎建設。行動電話、電腦及網路普及率目前均居亞洲前三名。

計劃建立世界物流網絡

事實上,影響臺灣資訊電子業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是國際市場。例如,美國在一九八二年決定開放通訊市場後,激發聯電生產電話用半導體的構想,這個訊息與決定對聯電來說是個相當重要的決策。而臺灣商業與市場動態的本質,亦與資訊電子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為鞏固臺灣在世界資訊電子業的地位,臺灣政府和民間企業已把「建立世界物流網絡」視為下階段的發展策略。

另一個影響資訊電子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是,中國大陸資訊電子產業的快速發展。大陸技術落後,勞工廉價,因此在委外製造的潮流下,跨國企業對大陸資訊電子產業的發展深具影響性。世界級的資訊電子廠商,不僅將低階產品移往大陸製造,更在當地設立研發中心。臺灣的資訊電子產業也隨著這股潮流進軍大陸,除半導體和筆記型電腦外,臺灣和大陸之間的生產關係,正如同過去美、日先進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的關係一樣,先進國家想在新興工業國找尋低成本的生產基地;對臺灣而言,大陸是低成本的生產據點。

由於臺灣的電腦和零件製造大都採取委託製造模式,所以,以臺灣廠商名義生產的資訊電子產品大都是出口品,約占臺灣總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可見得,臺灣經濟依賴貿易,而在貿易產品中,又以資訊電子產品為主。近年來,臺灣接單,大陸出口,已成為最新的運作模式。一份由中華經濟研究院提出的報告指出,中國大陸中80%的高科技出口品是外資企業所下的訂單,其中大部分是資訊電子產品;而在這些產品中,約72%的訂單來自臺資企業。極顯然地,透過資訊電子業,兩岸經濟又更加的緊密結合了。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