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日本捕鯨船與反捕鯨船在南極海域衝突

103/02/26 瀏覽次數 18035
新聞報導

日本捕鯨船與反制捕鯨人士的船隻在南極冰洋發生衝撞,2014年2月3日(周一)雙方互控必須對衝撞事件負責。雙方船隻受損都不嚴重,且無人受傷。這是今年首起的反捕鯨衝突。

反捕鯨船船長漢馬士德在船上以衛星電話告訴記者,日方的衝撞既無理且殘忍。這艘反捕鯨船的名字叫做(鮑伯吠犬號),是知名競賽節目「價格猜中了!」(The Price is Right)主持人捐款百萬美元給協會後,對船隻的命名。

海洋守護者協會(Sea Shepherd)年年試圖阻止捕鯨船的獵鯨行為,並認為他們是遭捕鯨船長年攻擊的受害者。漢馬士德(Peter Hammarstedt)表示,日方船隻用許多條鋼索繞過他們的船隻,試圖破壞船舵與推進器。兩船靠近時日方還刻意撞擊,導致反捕鯨船的船首和錨受損。

日方則指控守護者協會才是肇事者。鼓吹獵鯨行為的「東京鯨魚研究所」發表聲明,指抗議人士對捕鯨船丟繩索,導致自己的推進器受損。因吠犬號駛得太近,而造成該船與捕鯨船船尾發生碰撞,使其船殼與檻杆受損。

日本漁業署在聲明中表示:「我方研究用捕鯨行為,是國際公約保障下的合法活動。海洋守護者協會的暴力破壞已危及日本船員的生命安全,並造成我方船隻與設備的損害,這是不可原諒的。」日本政府發言人菅義偉表示,由於反捕鯨船的船籍國為荷蘭,將促請荷蘭政府採取「有效」手段避免此事重演。

日本根據1986年的國際捕鯨備忘錄,以科學研究之名繼續捕獵,今年計畫獵殺1000頭鯨魚。批評者指該計畫包藏商業目的,因為部份鯨肉並未用於研究,而是作為食物被轉售。

澳洲聯邦環境署署長杭特(Greg Hunt)表示,對此次衝撞事件已開啟調查。去年(2013)澳洲向聯合國國際法庭控告日方,指該國每年的捕鯨行為已違法。國際法庭預計今年稍晚會就此作出裁決。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早在2003年,知名的科學研究期刊《自然》(Science)即收錄有關鯨魚保育相關的科學研究。相關研究指出,商業性捕魚不僅過度捕撈海洋漁資源,也造成生活在海洋超過5000萬年的大型哺乳類動物數量大幅減少。科學家擔心,鯨魚被過量捕獵恐會衝擊海洋生態。

人類捕鯨主要是市場特殊需求,包括以鯨魚油加工製作肥皂、香精、燈油和蠟燭,部分國家以鯨鬚製作生活用品,如鞭子、衣物配件等,也包括食用鯨魚肉等。
早在20世紀初,各國為了保護日益稀少的鯨魚數量,訂定多種捕鯨禁令。英國1908年便訂定規範鯨魚工業的法律。1946年國際間訂定捕鯨取締公約,規範捕鯨數量,有15個國家簽署。1986年國際捕鯨協會宣布終止商業捕鯨,僅開放用在科學研究的捕獵,日本現行捕鯨即是利用「科學研究」這一但書。

日本捕鯨的主要獵場是鄰近澳洲的南極水域,多年來,澳洲反捕鯨運動者和澳洲政府,多次運用不同手段阻止日本停止的捕鯨行為。2008年,澳洲法院更明確裁定日本的鯨類捕殺違反澳洲環境法,但因為南極海域是公海,澳洲政府無法行使公權力,僅能透過外交協商,同時告上國際法庭。

面對過去數十年來國際間對其捕鯨的抗議行動和施壓,日本始終堅稱捕鯨是執行科學研究的必要行為。但環保團體「綠色和平」早在2009年就向東京檢察廳告發日本捕鯨船走私鯨魚肉。另一方面,2010年澳、法、紐西蘭的18位科學家組織一支研究團隊,前往南極研究鯨魚,目的是向日本展示,不用殺鯨也能做鯨類研究。要求日本,不要以科學之名來掩蓋他們吃、用鯨類的事實。(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OPEN
回頂部